1 / 22
文档名称:

贵州省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四川省地震局.doc

格式:doc   大小:56KB   页数:2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贵州省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四川省地震局.doc

上传人:咚咚咚 2017/10/17 文件大小:5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贵州省十三五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四川省地震局.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四川省“十三五”防灾减灾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6年7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的决策部署,着眼四川防灾减灾工作全局,立足解决防灾减灾综合问题,进一步提高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程度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国家和四川省有关法律、法规及《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规划基准期为2016年,规划范围为四川省内地震、地质、气象及旱洪等自然灾害。本规划是未来五年四川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蓝图,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制订防灾减灾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
第一节“十二五”防灾减灾主要成效
“十二五”时期,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五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4·20”芦山强烈地震、特大暴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大干旱等灾害历史罕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复杂的防灾减灾形势及重大挑战,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领全省人民锐意进取,攻坚破难,取得了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五年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调、社会参与的应急联动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灾害应急响应、灾情会商、专家咨询、信息共享和社会动员机制逐步完善。调查评价机制逐步健全,自然灾害群测群防及监测预警体系基本形成。工程防灾成效日益凸显,应急防范能力稳步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员以及专业救援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应急队伍逐步壮大,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与临灾避险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大幅提升。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进一步提升了我省在防灾减灾救灾领域的国际影响。
第二节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016年至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资源消耗不断增长,城市(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断加速,特别是两次大地震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全省地质、旱洪及气象等灾害易发、多发、频发的趋势将继续存在,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生态环境脆弱,新的灾害风险增大。四川地处西南山区,地形地貌悬殊,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复杂多变,原生环境脆弱,地质、气象、旱洪及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是全国自然灾害最重的省份之一,加之极端强降雨过程及地震灾害频发,导致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高发频发,灾情重、损失大。受历史和自然条件所限,全省绝大部分城镇、半数以上的人口仍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危害大、险情重,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规模及范围加大,引发新灾害的风险增大,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超负荷,部分建筑达不到设防标准,城市管理仍比较薄弱,造成城市对自然灾害有明显的放大作用并不断出现新的特点。广大农村,尤其是盆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滞后,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农业及其他自然资源为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不少农村人口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重复受灾等问题突出,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
——综合防灾减灾基础依然薄弱。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减灾救灾能力基础底子薄、历史欠账多,现有救灾技术手段相对落后,重救灾、轻减灾的倾向仍不同程度地存在。防灾减灾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不足,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欠缺,科技投入的系统性和持续性需加强,现代化专业监测预警技术应用有待大力提升。防灾减灾人才、专业化应急救援队伍短缺,人才结构需要优化,应急队伍资源共享有待提高。应急装备及救灾物资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足。
——防灾减灾意识与防灾减灾形式需求差距仍较大。各级政府防灾减灾意识亟需增强,城乡社区减灾工作模式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急需健全,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还较薄弱,识灾、避灾、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欠缺,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公共服务意识、增强公众参与防灾减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认为还很艰巨。
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特别是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和“4·20”芦山强烈地震的重大考验,全省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基本理顺,由各级人民政府、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军队、武警部队以及社会公众构成的应急救援工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呈现统筹推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以及灾后恢复重建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