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渭源方言
摘要:因陕甘回变,陕甘人口、民族成分、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地的语言习俗随之发生变化,渭源的方言大致分为三种,显现了渭源多元的文化特色。
关键词:陕甘回变;渭源;方言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3-0309-02
渭源县位于是黄河最大支流渭河的发源地,甘肃省定西市西南,东接陇西,南连漳县,西与卓尼、临潭、康乐等少数民族地区毗邻,北靠定西、临洮,总面积为2 。渭源县辖8镇6乡,总人口35万,有汉、回、蒙、满、藏5个民族,汉族占总人口的99%以上,少数民族中回族约占96%。1862年,因汉回间长期的民族冲突,陕西的回民在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影响下发动回变,甘肃、青海回民纷纷响应。
这场战争极大地改变了陕甘两省的民族分布。在战争中,回汉两族在陕西、甘肃两省互相仇杀,“回民起事前的咸丰十一年(1861年),甘肃(此时的甘肃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西宁市海东地区)人口为
,战后的光绪六年(1880年),,%。”[1]
陕甘发生回变后,同治三年,渭源县城陷落,城内数万人死亡。此后城中“蓬蒿满目,乡下荆棘横野;百里无鸡鸣,时闻哀鸿声”[2~3]。①同治四年到同治十年(1864―1871年)的七年中渭源县无官署之治。同治十一年后,县衙招徕移民,渐集流亡。光绪元年,有居民约1 000户,因当时渭源县亦隶属于临洮府。主要移民来自临洮府的河州(今临夏)、洮州(今临洮)。现今渭源县路园镇、莲峰镇是当时巩昌府襄武县西三乡(居义、长安、莲峰)的一部分,移民主要来自于巩昌府的伏羌县(甘谷)、宁远县(武山)、通渭县。与此同时,秦州(今天水),阶州(今武都)的移民纷纷也来到渭源。会川在明朝时是临洮府氐道县的一部分。
主流(县城周围):清源、路园中西部、锹峪、五竹,统称为渭源话。第二类:会川、上湾、田家河、麻家集、峡城,统称为会川话。第三类:莲峰乡、路园东部,统称为莲峰话。
(一)代词类
(二)名词类
(三)动词类
(四)形容词类
(五)疑问词
综上可看出,渭源的方言在渭源近当代人口有较大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