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1
文档名称:

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分析.pdf

格式:pdf   页数:1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分析.pdf

上传人:书籍1243595614 2015/4/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分析.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成都理工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研究
姓名:姜勇彪
申请学位级别:博士
专业:第四纪地质学
指导教师:孙传敏;郭福生
20100501
摘要
江西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研究
作者简介:姜勇彪,男,1969 年 4 月生,师从成都理工大学孙传敏教授和郭福
生教授,2010 年 6 月毕业于成都理工大学第四纪地质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
摘要
丹霞地貌是具有陡崖坡的红层地貌。自 30 世纪 30 年代末陈国达提出“丹霞地形”
(即丹霞地貌)以来,作为地貌学一个新的领域,丹霞地貌的研究经历了初创、成型
和发展三个阶段,已日趋成熟。国内外大量的丹霞地貌被发现并加以研究和开发,使
丹霞地貌作为一个地貌名词已走出国门并逐渐被世界所承认。然而目前丹霞地貌的研
究更多的是注重地貌景观的发现及开发,少数学者所做的成因方面的研究,也主要是
针对某景点分布区(点)进行,研究较为分散。针对一个盆地或更大范围丹霞地貌的
对比研究工作还不系统也不够深入,丹霞地貌形成的控制因素还不明确。
信江盆地位于江西省东部武夷山脉和怀玉山脉之间近东西向狭长的谷地内,大地
构造处于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古板块接合部。中生代以来受太平洋板块活动影响,经历
了由拗陷盆地到断陷盆地的演化历程,沉积了一套“下灰上红”的陆相碎屑岩系,白
垩纪之后经喜山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的作用,并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盆地内形成了
大量的丹霞地貌,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典型代表区域之一。
通过信江盆地 ETM+遥感数据的解译并野外考查及验证,在盆地内圈划出 15 个丹
霞地貌集中分布区域。不同的区域内丹霞地貌的遥感影像具有不同的特征,总体上由
盆地边缘向盆地中央,丹霞地貌景观发育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盆地边缘地带,遥感
影像成网格状的,网格的密度较大,丹霞地貌以峰林、峰丛为特征;盆地中部信江河
两岸,遥感影像呈现大片红色,岩石裸露,丹霞地貌以低矮的小石峰为特征,山顶植
被稀少;中间过渡地带遥感影像呈现条块状,丹霞地貌以石寨、巷谷(一线天)岩崖
等景观为特征。
研究表明,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的发育与其在盆内的位置、红层岩性、构造发育强
度、水系分布等均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些因素在丹霞地貌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制
约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信江盆地的成景系统。在信江盆地的不同位置,由于各成景
要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它们单独或共同作用,在不同的位置形成各具特色的丹霞地貌
景观组合,而在相似的位置上,由于成景要素具有相似特征,形成的丹霞地貌组合也
有一定的相似性,表明其经历了相似的演化历史。
信江盆地的南缘是丹霞地貌发育比较集中的地方,从盆地的西部到东部,分别有
龙虎山的仙水岩、应天山、弋阳龟峰、铅山仙年寨、广丰九仙山和六石岩等丹霞地貌
I
成都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集中分布区。这些地区的红层主要是赣州群茅店组或龟峰群河口组巨厚层砾岩、含砾
砂岩和砂岩。由于处于盆地的南部边缘地带,受边界断层活动的影响,不仅使红层产
状发生明显变化,发生倾斜,地壳的抬升速率相对较大,而且由于受断层和节理的强
烈切割,红层被切割成条块状、方块状,增加红层的破碎度,促进外动力地质作用,
在信江各支流如泸溪河、罗塘河、丰河等流水强烈下蚀作用下,形成高大的陡崖壁,
丹霞地貌以“顶斜”的峰林、峰丛型景观组合为特征。由于各成景要素相互促进、共
同作用,丹霞地貌演化速率快,这些地区的丹霞地貌演化大多已步入壮年晚期至老年
早期。
盆地中部北缘横峰至上饶一带,出露的地层为龟峰群莲荷组,为河湖相巨厚层状
砂砾岩、砾岩和砂岩,钙质胶结或泥质胶结。受盆地北侧边界断层活动的影响,地层
产状由原始水平变为倾斜岩层,在盆地边缘产状高达 45°以上,同时,由于受边界
断层活动的影响,派生出的节理将红层切割成条块状。由于该地区远离信江,河流的
侵蚀作用较弱,而受雨水的溶蚀作用则较强,沿断层和节理等裂隙经长时间溶蚀,形
成沟槽、岩洞等景观。盆地北侧主要以单斜山、石峰、石墙、石柱、石崖、穿洞、岩
洞等景观组合为特征,丹霞地貌演化已步入壮年早期。
盆地中部信江河两岸地带,出露的地层为龟峰群塘边组厚层、巨厚层砂岩、含砾
砂岩,大型交错层理发育,钙质胶结,分选性好。由于地处盆地中部,受边界断层活
动的影响较弱,而河流地质作用相对较强,受流水长期的侧蚀作用,信江蜿蜒崎岖,
在信江河沿岸一带,常形成一些高度相对较矮的崖壁。在河流凹岸,常因河流侧蚀作
用,发生溶蚀,形成岩洞,并成群出现,是信江盆地中部常见的丹霞景观类型。由于
溶蚀作用,石峰顶部常呈圆型,形成顶圆的丹霞地貌。由于位于盆地中部,内动力地
质作用相对较弱而外动力作用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