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比较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工具软件的不断推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手段之一。概念图和思维导图在国外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而在国内对于二者的研究和应用还不是很成熟,尤其是思维导图的应用研究才刚刚起步。
关于二者概念的认识也不是很统一。有人认为两者是相同的概念,有人则认为是差别很大的概念,还有人认为没有必要区分这两个概念。不管怎样,每个概念都有它自身的特征和性质,也有其自身的应用范围。
概念图( Concept Map) 是康乃尔大学的诺瓦克( . Novak) 博士根据奥苏贝尔(David P. Ausubel)的有意义学习理论提出的, 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有关某一主题的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 用连线连接相关的概念和命题, 连线上标明二者的关系,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四个要素。思维导图( Mind Mapping) 为英忆之父”托尼·巴赞( Tony Buzan) 在上世纪70 年代所创, 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也是一种有效使用大脑的方法。它就像大脑中的地图, 完整地将思维、想法呈现出来。托尼·巴赞认为传统的草拟和笔记方法有埋没关键词、不易记忆、浪费时间和不能有效的刺激大脑四大不利之处。而简洁、效率和积极的个人参与对成功的笔记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同一层次的节点数目我们能看到思维的广度,从一个分支的长度我们能看到思维的深度。离中心节点近的为主要原因,离中心节点远的为对主要原因的进一步发散。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帮助我们思维和记忆的有效方法。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的主要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可视化工具。人类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可视化技术将知识以图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从而大大降低了语言通道的认知负荷, 加速了思维的发生。其理论基础是双重编码理论, 该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是: 同时以视觉形式和语言形式呈现信息能增强记忆和识别。知识可视化为基于语言的理解提供了辅助和补充, 从而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概念图的最大优点是把知识及其体系结构一目了然地表达出来, 突出表现了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而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
概念图和思维导图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两者的本质差别的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下表从多个角度对概念图和思维导图进行比较。
1、定义的不同。
根据诺瓦克博士的定义概念图是一种教学技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托尼·巴赞认为思维导图是对发散性思维的表达,因此也是人类思维的自然功能。他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一种思考方式,是打开大脑潜能力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善人的行为表现。
2、理论基础的不同。
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奥素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和建构主义认知论。奥苏贝尔认为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这也是奥苏贝尔整个学习理论体系的核心。奥苏贝尔提出了意义学习的两个条件,只要具备这两个条件就可以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这两个条件是(1)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内容的知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