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1
文档名称:

一种微藻培养装置制造方法.docx

格式:docx   大小:33KB   页数:3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一种微藻培养装置制造方法.docx

上传人:开心果 2023/4/12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一种微藻培养装置制造方法.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一种微藻培养装置制造方法 】是由【开心果】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一种微藻培养装置制造方法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一种微藻培养装置制造方法
一种微藻培养装置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藻培养装置,涉及光生物【技术领域】,为解决微藻培养中微藻受光不稳定的问题而发明。本实用新型微藻培养装置,包括:支撑组件;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两个杆状的顶定位支撑,所述顶定位支撑与所述支撑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顶定位支撑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顶定位点;培养组件,所述培养组件包括培养介质和顶悬接件,所述培养介质与顶悬接件连接,所述顶悬接件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顶定位点与两个顶定位支撑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一种微藻培养装置用于微藻养殖。
【专利说明】一种微藻培养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藻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0002]微藻是指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且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分辨其形态的微小藻类类群,微藻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可用于食品、医药、生物能源、环境净化、动物饲料等诸多方面。微藻产业的核心在于规模化生产以获得微藻生物量,而低成本、高效培养方式的开发是规模化生产的关键。
[0003]现有技术中有一种插板式微藻半干固态贴壁培养装置,该装置利用垂直于地面并呈一定间距设置的一系列培养板养殖微藻,通过布液管、集液槽、贮液瓶和循环泵等向培养板上培养的微藻供给营养液。该装置实现了对光(特别是自然光)的分散利用。
[0004]然而,上述装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在一天中的不同时刻,以及在同一时刻的不同天中太阳光照强度均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照射在培养板上的光照强度会发生变化,而现有技术的装置无法根据太阳光照强度的变化调整培养板上微藻的受光强度,从而导致了微藻受光不稳定,在光照过强时,微藻因受光过强而变黄,在光照过弱时,微藻因受光不足而生长缓慢。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微藻培养装置,可使微藻受光稳定,从而提高微藻的产量。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微藻培养装置,包括:支撑组件;调节组件,所述调节组件设置于所述支撑组件上,所述调节组件包括两个杆状的顶定位支撑,所述顶定位支撑与所述支撑组件固定连接,所述顶定位支撑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顶定位点;培养组件,所述培养组件包括培养介质和顶悬接件,所述培养介质与顶悬接件连接,所述顶悬接件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顶定位点与两个顶定位支撑可拆卸连接。
[000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藻培养装置,由于顶定位支撑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顶定位点,培养组件的顶悬接件通过顶定位点与顶定位支撑可拆卸连接。因此,可在顶定位支撑上设置多组培养组件。当太阳光照过强时,可调整各培养组件在顶定位支撑上的位置,使各培养组件之间的间距变小,各组培养组件之间有一定的遮挡,从而减小微藻的受光强度,避免微藻因受光过强而变黄。当太阳光照过强弱时,可调整多组培养组件在顶定位支撑上的位置,使各培养组件之间的间距变大,减小或消除各组培养组件之间的遮挡,从而增大微藻的受光强度,使微藻受光充足,提高微藻的产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09]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的培养组件与调节组件的放置关系图;
[0011]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两个顶定位支撑相交时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第一种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调节组件为平行四边形结构的示意图;
[0014]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调节组件为梯形结构的示意图;
[001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第二种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第三种定位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顶/脚定位支撑上定位点为吊环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顶/脚定位支撑上定位点为U型槽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顶/脚定位支撑上定位点为V型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顶/脚定位支撑上定位点为矩形槽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顶/脚定位支撑上定位点为矩形孔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顶/脚定位支撑上定位点为圆形孔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顶/脚定位支撑上定位点为可变间距平行四边形孔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顶/脚定位支撑上定位点为固定间距平行四边形孔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传送轮的旋转轴沿顶/脚悬接件平行方向设置时培养组件以及液体供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传送轮的旋转轴沿顶/脚悬接件垂直方向设置时培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单个培养介质的搭接结构示意图;
[0028]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第一种布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第二种布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第三种布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中带有循环装置的液体供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选用两组接种组件和收集组件时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33]其中:1-支撑组件,2-调节组件,3-定位组件,4-培养组件,5-底连接件,6_液体供给组件,7-接种组件,8-收集组件,9-输送组件,11-支撑柱,12-支撑架,21-顶定位支撑,22-脚定位支撑,23-侧连接件,31-第一角度调节孔,32-第二角度调节孔,33-定位件,34-第一固定件,35-第一调节件,36-第二固定件,37-第二调节件,41-培养介质,42-顶悬接件,43-脚悬接件,44-传送轮,61-集液器,62-输液管,63-布液器,64-循环装置,71-接种装置,72-接种移动装置,81-收集装置,82-收集移动装置,91-提取装置,92-输送装置,211-顶定位点,221-脚定位点,341-第一固定件的长槽,361-第二固定件的长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种微藻培养装置进行详细描述。
[00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6]图1和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微藻培养装置,包括:支撑组件I;调节组件2,调节组件2设置于支撑组件I上,调节组件2包括两个杆状的顶定位支撑21,顶定位支撑21与支撑组件I固定连接,顶定位支撑21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顶定位点211;培养组件4,培养组件4包括培养介质41和顶悬接件42,培养介质41与顶悬接件42连接,顶悬接件42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顶定位点211与两个顶定位支撑21可拆卸连接。
[0037]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藻培养装置,由于顶定位支撑21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顶定位点211,培养组件4的顶悬接件42通过顶定位点211与顶定位支撑21可拆卸连接。因此,可在顶定位支撑21上设置多组培养组件4。当太阳光照过强时,可调整各培养组件4在顶定位支撑上21的位置,使各培养组件4之间的间距变小,各组培养组件4之间有一定的遮挡,也可在闲置的顶定位点211上搭设遮挡布等,从而减小微藻的受光强度,避免微藻因受光过强而变黄。当太阳光照过强弱时,可调整多组培养组件在顶定位支撑21上的位置,使各培养组件4之间的间距变大,减小或消除各组培养组件
4之间的遮挡,若有遮挡布也可去掉遮挡布,从而增大微藻的受光强度,使微藻受光充足,提高微藻的产量。
[0038]在上述实施例中,调节组件2还包括两个杆状的脚定位支撑22,脚定位支撑22上沿其长度方向设有多个脚定位点221;培养组件4还包括脚悬接件43,培养介质41分别与顶悬接件42和脚悬接件43连接,脚悬接件43的两端分别通过脚定位点221与两个脚定位支撑22可拆卸连接。此结构可使培养组件4的固定更加稳固,并且当需要调节培养介质41与水平面的夹角时,只需将顶悬接件42由一个顶定位点211拆卸后移至另一个顶定位点211并固定即可。也可以将脚悬接件43由一个脚定位点221拆卸后移至另一个脚定位点221并固定。调节过程简单方便。
[0039]优选地,脚定位支撑22与顶定位支撑21平行且可相对于顶定位支撑21平行移动(指在移动过程中,脚定位支撑22与顶定位支撑21始终保持平行),还包括定位组件3,当定位组件3处于锁止状态时,定位组件3可使脚定位支撑22与顶定位支撑21相对固定;当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顶定位支撑21移动时,脚定位支撑22可带动脚悬接件43相对于顶悬接件42移动,从而改变培养介质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由于培养组件4中的顶悬接件42与调节组件2中的顶定位支撑21连接,培养组件4中的脚悬接件43与调节组件2
中的脚定位支撑22连接,培养介质41与顶悬接件42和脚悬接件43连接,在进行微藻培养时,可以根据太阳高度角及方位角的变化调整脚定位支撑22与顶定位支撑21的相对位置,从而调整脚悬接件43与顶悬接件42的相对位置,进而使培养介质41与水平面呈一定夹角,此时,可通过定位组件3将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顶定位支撑21固定,从而实现了培养介质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的调整。由此,可根据太阳空间位置(高度角、方位角等)的变化来调整培养介质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从而改善了光能的浪费现象,提高了光的有效利用率,进而提高了微藻的产量。
[0040]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分别调整两个顶定位支撑21和两个脚定位支撑22,可以使得培养介质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发生改变,也可以使得培养介质表面绕竖直旋转轴旋转或扭转一定角度。例如,当两个脚定位支撑22分别相对于两个顶定位支撑21产生相同的位移时,培养介质表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发生改变;当一个脚定位支撑22相对于另一个脚定位支撑22产生位移时,培养介质表面可以绕竖直设置的旋转轴旋转或扭转一定角度。
[0041]具体地,单个顶定位支撑21的空间摆放位置任意,可与地面平行或呈一定角度,相邻两顶定位支撑21的相对位置任意,可平行、相交或异面。参照图2,优选相邻的两个顶定位支撑21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相互平行设置,两个脚定位支撑
22也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相互平行设置,这种设置形式有利于同时安装更多形状相同的培养介质41;参照图3,两个顶定位支撑21还可以位于同一水平面内且一端直接连接,另一端通过顶连接杆连接,此时两个顶定位支撑21和顶连接杆构成三角形结构,优选构成等腰三角形结构,这种设置形式有利于装置整体的稳定性,与上述平行设置相比,培养介质间的前后遮挡作用减小,培养介质表面受光更强,可通过缩小培养组件间隔的方式,在增加培养介质总面积的同时,更好的分光,实现对光能的充分有效利用。
[0042]支撑组件I用于支撑顶定位支撑21,如图2所示,支撑组件I可以只包括支撑柱11,支撑柱11位于顶定位支撑21下方并优选与之固定连接;还可以包括支撑柱11与支撑梁,支撑柱11与支撑梁或由支撑梁组成的支撑架12优选固定连接,顶定位支撑21固定于支撑梁或由支撑梁组成的支撑架12上。参照图4,支撑组件I优选包括支撑柱11以及固定设置于支撑柱11上的支撑架12,顶定位支撑21固定于支撑架12上并通过支撑架12支撑,这种方式下,支撑组件I对顶定位支撑21的支撑力更均衡稳定,从而保证了装置的稳定性。
[0043]在通过改变脚定位支撑22的位置进行培养介质41的角度调节时,脚定位支撑22在水平和竖直方向上均发生位移变化,因此,参照图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中,定位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