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刘备的儒术
 
 刘再复
 
    笔者说《三国演义》是中国权术的大全,机谋、权谋、阴谋的集大成者,是指它展示了中国权术的各种形态。全书所呈现的政治、军事、外交、人际等领域,全都突显一个“诡”字,所有的权术全是诡术。史书只说“春秋无义战”,但未说“三国无义战”。魏、蜀、吴的长期纷争,并不是正义的一方与非正义一方的决战。《三国演义》的作者站在“拥刘抑曹”的立场,认为刘备代表刘氏汉王朝的皇统正统,因此也认定它代表正义的一方,以为刘备係“天下为公”,未看到他的一己私心,所以极为美化刘备一方。但是在美化中,也暴露出刘备的种种诡术。
    如果把《三国演义》读作一部兵书,那麽其诡诈尚可理解。因为孙子早就说过“兵者,诡道也”(《孙子‧计》)。曹操曾对这一定义作注,说:“兵常无形,以诡诈为道”。以孙子为缘起,兵不厌诈,已成为公理。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以消灭对方为目的,只要能达到目的,便不择一切手段,特别是伪装、欺骗等手段。可是,以《三国演义》开端,中国的诡术从军事进入政治,进而泛化到一切人际关係领域,到处是诡人诡士、诡舌诡言,在沙场上施行的是诡计、诡谋,在日常生活中则充满诡情、诡态。“诡”字进入兵事不奇怪,甚至进入政事也不奇怪,奇怪的是,《三国演义》的“诡”进入了婚事(如孙夫人孙尚香变成孙权与刘备争斗诡计的筹码)、情事(如貂蝉成为董卓、吕布的陷阱)、儿女事(如吕布把女儿作为和袁绍等交易的工具)。从高度上说,《三国》诡到宫廷的尖顶,从深度上说,《三国》诡到人性的最深处,从广度上说,诡到人人用计,不诡不能活。
    诡术,其实就是骗术,就是伪装术。因此,《三国演义》展示一条规律,谁伪装得最巧妙,谁的成功率就最高。表面上看,魏、蜀、吴三国是力量的较量,实际上是诡术的计量,即骗术与伪装术的较量。论个体的力量,吕布力量最大,刘、关、张三人联手也打不过他,但是,他是大失败者,败在曹操手下,也败在刘备手下。临死之前,他才看透刘备的伪装(假朋友),可惜太晚了。论群体的力量,曹营大大胜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但是,在赤壁之战中,曹操被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差些丧命,曹操不是输于力量,而是输于诡计,他完全没有识破刘、孙联军的那麽多诡计,不断上当。庞统的连环计,黄盖的苦肉计,周瑜的离间计(借蒋干而灭水军将领)等等,他全中计。曹操虽然也“诡”,但还是上了更“诡”者的当。可见,诡术诡计之高明,也是山外有山,强中更有强中手。
   其实,曹操的诡术不如刘备,早在“煮酒论英雄”的情节中就显露出来了。刘备的一装再装,曹全然不觉。这段故事表明刘备的伪装术非同一般,可帮助我们理解为什麽他能成功地建立蜀国,不妨重温一下。
   故事发生于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本据小沛的刘备因吕布袭击而投奔曹营,被曹操任命为豫州牧。同年十月,他随曹东征,活捉吕布并杀了吕布,返回许昌后被提升为左将军。他“身在曹营心在汉”,参与了汉献帝的妻舅、车骑将军董承剷除曹操的阴谋,在天子手书的血字密诏上签字画押,并叮嘱董承“小心,切不可洩”。一面参与如此重大的反曹政治阴谋,一面却装得什麽事也没有。为了骗过曹操的耳目,他特在自己的寓所后闢一菜园,每天浇水施肥,一身汗水,对什麽都不关心,惹得性急的关羽和张飞很不耐厌。他这样装倒是曹操一点也未提防。有一天他正在菜园里,曹操派人把他请到府中,一见面,曹操说:“你在家中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