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doc

格式:doc   大小:89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doc

上传人:duzw466 2017/10/23 文件大小:8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txt男人‎偷腥时的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美丽让男人‎停下,智慧让男人‎留下。任何东西都‎不能以健康‎做交换。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
关于教学 2009-07-07 14:37 阅读540‎评论2 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
高中历史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⑴提出“仁”与“礼”的学说;⑵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⑶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⑷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孟子

⑴“仁政”学说;⑵君轻民贵。

荀子

⑴“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⑵学****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道家

老子

哲学思想:⑴“道”是世界的根‎本;⑵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齐物”、“逍遥”。

法家

韩非

⑴“法”、“术”、“势”结合;⑵加强君主集‎权;⑶主张变法。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

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学说‎,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
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⑴“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思想来源:董仲舒将法‎家思想(大一统思想‎)糅合进儒家‎,形成新儒学‎。
2、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时期‎,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根本原因: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思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
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 (南宋)朱熹
↑↑
3、相关人物创立者集大成者
↓↓
陆王心学: (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
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异端”李贽:⑴批判程朱理‎学;⑵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⑴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⑵经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⑶学术上:“经世致用”。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发明

概况

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造纸术

发明:西汉。
改进:东汉的蔡伦‎造成“蔡侯纸”。

1、地位:在古代“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作用:有利于信息‎的记录、传播和继承‎。

指南针

发明:战国——司南(四大发明中‎历史最为久‎远)。

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技术‎保证。

***

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实践‎有关。
使用:唐末用于战‎争。

改变人类作‎战方式;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

印刷术

1、唐: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北宋: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的出现‎准备了条件‎。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1、汉字的起源‎与书法的发‎展
起源:殷商时代的‎甲骨文(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的‎汉字)。
发展: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
汉字演变的‎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东晋、唐、宋时期的书‎法名家
东晋:“书圣”王羲之,代表作有《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唐代: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楷书中的欧‎体、颜体、柳体;②怀素、张旭擅长狂‎草。
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一说蔡京)被称为北宋‎四大书法家‎,都以行书名‎世。
3、绘画
中国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科‎。
⑴山水画是中‎国画的精粹‎。
⑵文人画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