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无尽禅意赵州茶
摘要:赵朴初对赵州禅师非常佩服,尤其喜欢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对之屡致赞叹,时常形诸吟咏之中。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领袖人物,赵朴初巡游各地,时常会想起这里曾经是赵州禅师的云游之地。赵州禅师非常善于从运水搬材等日常生活中指示参学者体悟“平常心”,这种禅风就充分体现在“吃茶去”这则公案之中,赵朴初对此深有体会,因而也很擅长在寻常茶饭、人际交往与著作题词等琐事中参悟赵州禅法的宗旨。赵朴初作为享誉海内外的佛教领袖,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他便以此为契机,大力向社会各界推广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希望藉此给人们带来些许佛法的清凉。赵朴初所撰写的这些关于“吃茶去”的诗词,无论是在唤醒历史记忆上,还是在推广宣传禅学上,都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赵朴初;赵州禅师;吃茶去
中图分类号:B9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176(2016)01-0026-05
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居士(1907-2000),斋号“无尽意”,人称“赵朴老”,不仅在佛学上造诣深湛,而且在书法和诗词上堪称圣手。终其一生,赵朴老对赵州从谂禅师都非常佩服,在《赵朴初韵文集》
[1]中留下了不少体悟和赞叹赵州禅师“吃茶去”的诗词。
赵州从谂禅师“吃茶去”的公案非常有名。据说有两位参访者慕名来到赵州禅师晚年驻锡的观音禅院,赵州禅师问:“上座曾到此间否?”其中一位回答说:“不曾到。”赵州禅师对他说:“吃茶去。”再问另一位:“那一人曾到此间否?”另一位回答:“曾到。”赵州禅师依然对他说:“吃茶去。”观音禅院的院主大惑不解,于是就问赵州禅师:“和尚,不曾到教伊吃茶去即且置,曾到为什么教伊吃茶去?”赵州禅师喊了一声:“院主。”院主随声答应了一下,赵州禅师对他说的仍然是那一句话:“吃茶去!”[2]88
这则公案充分体现了禅宗丛林中“禅茶一味”之旨。赵朴老非常喜欢这则公案,将其奉为参禅悟道的典型,对之屡致赞叹,时常形诸自己的吟咏之中。
一、赵朴老对赵州禅师的服膺
丛林中盛传“赵州八十犹行脚”之语,这无疑是对赵州禅师勤于参访善知识的称扬和赞叹。赵州禅师髫年出家,足迹所至,遍及南北,在许多地方都留下了参访的公案。作为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以来最为重要的领袖人物,赵朴老巡游各地,时常会想到这里曾经是赵州禅师的云游之地。
譬如,赵朴老在游览峨眉山时,曾经模仿赵州禅师不到极处。1960年11月,赵朴老视察四川等地的佛教状况,趁机游览普贤菩萨的道场峨眉山,至半山而回,写下《忆江南?峨眉山纪游》五首,其五云:“天下秀,低首让峨眉。极处赵州登不到,我今亦复半山回。此意几人知?”作者自注云:“赵州禅师礼峨眉,至放光处,不登塔顶。僧问:‘和尚何不到极处?’师云:‘普贤法界无边。’”[1]91彼时赵朴老不过53岁,尚属强壮之年,因此其游览峨眉至“半山回”,绝对不是什么体力不足的原因所致,而是由于他想到了赵州禅师参礼峨眉的典故,领悟了赵州禅师所说“普贤法界无边”的玄旨,于是放弃了登峨眉山必至塔顶的执著,随缘而止。我们说,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的道场,固然属于“普贤法界”,但是,赵朴老为了佛教、为了众生而奋斗终身,又何尝有一时或一地不行于普贤境界之中呢!古德云:“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也许,这就是赵朴老当年在峨眉山上实地参悟赵州公案的体悟吧!
再如,赵朴老曾赋《赵州塔》一诗,真切地表达了对赵州禅师的景仰和崇敬之意。1986年5月,赵朴老到河北赵州县考察。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观音禅院,赵州禅师晚年曾驻锡之地,宋元时规模宏大、食指浩繁的丛林道场柏林禅寺,在经历了千数百年的风雨、硝烟与人事代谢之后,已经鞫为赵州县城之外的茂草,成为当地农民耕垦与放牧的地方,唯留下一座古塔,孤零零地矗立在夕阳残照之中。赵朴老睹物思人,诗思骀荡,仿佛看到了当年“杰出丛林”的赵州禅师,不胜感慨:“寂寂赵州塔,空空绝依傍。不见卧如来,只见三瑞像。平生一拂子,何殊临济棒。会看重竖起,人天作榜样。”[1]404对诗中“瑞像”,朴老自注云:“赵州参南泉。泉云:‘近从何处来?’师云:‘从瑞像来。’问:‘还见立瑞像无?’师云:‘不见立瑞像,只见卧如来。’”[1]414彼时赵州禅师虽然只是一个小沙弥,但已经在机锋迅捷中应答酬对自如,应答得体,由此可知其平生的机敏与智慧。如今朴老来游其人之化城,想见其人其事,既无法见到有“古佛”之称的赵州禅师,又不能拜访像南泉普愿那样的善于接引众生和教化弟子的大德高僧,只是在那座孤零零的宝塔之中,看到依然尚存的三尊佛像而已。经过了“文革”的残酷破坏,佛法凋零;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又怎能不令身为中国佛教领袖的赵朴老陡然生起对古代高僧的思慕之情呢!对诗中“拂子”,朴老自注云:“师寄拂子与王公云:‘若问拂子何处来,但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