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0
文档名称:

第三节肾综合症出血热.ppt

格式:ppt   大小:246KB   页数:5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第三节肾综合症出血热.ppt

上传人:gyzhluyin 2017/10/23 文件大小:24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第三节肾综合症出血热.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节
肾综合征出血热
医学概论教研室
主讲: 于智泉
人类病毒性出血热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临床以发热和出血为突出表现的一组疾病。
世界各地冠以“出血热”的疾病已达十余种。
按传播途径的不同,出血热可分为三大类,即:
虫媒性出血热(蚊媒介,蜱媒介)、
动物源性出血热(啮齿类传播)、
传播途径尚未了解清楚的出血热。
按肾脏有无损害,出血热可分为有肾损及无肾损的两大类,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有肾损的出血热命名为“肾综合征出热”(HFRS);
1995年前我国曾用流行性出血热(EHF)命名。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Hantavirus,HV)引起、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
临床以急性起病、发热、出血、低血压和肾损害等为特征。
本病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但几乎遍及各大洲。我国为重疫区。
[病原学]
汉坦病毒是布尼亚病毒科的新属,为RNA病毒,电镜下呈圆形或卵圆形,平均直径约120nm,基因RNA有大(L)、中(M)、小(S)三个片段,分别编码聚合酶、膜蛋白和核蛋白。
核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宿主感染后核蛋白抗体出现最早,可资早期诊断。
膜蛋白含中和抗原和血凝抗原,前者诱导宿主产生的中和抗体有保护作用;后者的血凝活性有利于病毒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为病毒进入细胞起重要作用。
根据病毒抗原性的差异以及血清学检测,汉坦病毒可分为8个血清型,其中经WHO汉坦病毒中心认定的有4型即:
I型:汉滩病毒,
Ⅱ型:汉—城病毒,
Ⅲ型:普马拉病毒,
Ⅳ型:希望山病毒。
我国流行的是Ⅰ型和Ⅱ型。该病毒对脂溶剂敏感,对酸、热的抵抗力弱。病毒分离可用动物接种和细胞培养。
[流行病学]
(一)宿主动物及传染源本病毒呈多宿主性,有60余种脊椎动物自然感染汉坦病毒。
在我国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和传染源,林区则是大林姬鼠,大白鼠则为实验室感染的主要来源。
人际传染发病者罕见。
(二)传播途径
☞ 、排泄物、分泌物,病毒由损伤的皮肤和粘膜侵人人体。
☞ ,可经呼吸道侵人人体。
☞ ,病毒由口、咽、食管粘膜侵人人体。
☞ ,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 ,有待证实。
(三)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群普遍易感,隐性感染率低,发病以青、壮年为高。
病后有较稳固免疫力,少有二次发病者。
(四)流行类型和特点
根据疫区分布、宿主动物、流行特征和临床特点,可将流行疫区分为3个类型。
,传染源为黑线姬鼠和大林姬鼠。病原体为汉滩病毒。发病高峰在11月至次年1月,5—7月为小高峰。临床病情多较重。
,传染源为褐家鼠,病原体为汉城病毒。发病高峰在3—5月。临床以轻、中型为多。· .
,黑线姬鼠和褐家鼠共存地区,Ⅰ型和Ⅱ型病毒混杂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