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浅析纸媒新闻实践中的众包模式
【摘要】通过观察《华西都市报》“我的新闻”版2016年1月到9月的众包新闻实践,发现该版虽不乏亮点,但在稿件题材、编读往来、内容策划等方面仍有不足,由此提出主动设置议题、拓展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角度、严格把关的建议。
【关键词】众包新闻;服务性;策划;互动
“众包”这一概念从商业领域引入新闻业后,无疑给遭遇困境的传统媒体提供又一发展契机。2016年1月4日,《华西都市报》再次启动改版,在其新推出的十六个新闻产品中,“我的新闻”旨在通过新闻众筹、众包,与报纸用户深度互动,生产真正的“用户新闻”。[1]该版打破了传统新闻的生产格局,体现了当下“用户至上”的理念,贴近性强。
一、“我的新?”版的亮点
(一)内容丰富,服务性强
该版较为稳定的板块主要是“同呼吸”、“新闻菜单等你点击”以及一些来自于市民或者网民的各类反馈信息。在这些新闻信息中,既有“我报料”对周围现象的报料或吐槽,如4月9日2版《市民遭遇“成都最贵停车场”
停车3小时花150元开的是餐饮发票》,也有“我咨询”对于疑惑问题的咨询,如5月20日2版《出录证明咋开? 先去派出所开中文版,再去公证处开英文版》,还有“我投诉”对于不文明行为的举报,如5月29日2版《扎堆进山买车厘子,都汶高速一小时现20多个“占道车霸”无视拍照曝光越野车硬闯应急车道》等等。该版还专门开辟一隅刊登科普医疗知识、如何解决市民身边各种问题等信息。同时,在该版还会看到许多有趣或者优惠活动可供读者参与。总体观之,该版的信息实用性强,既充分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功能,又结合读者的需求,涉及到读者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到为民解忧,为读者服务。
(二)读者本位,提升影响力
该版每篇文章结尾几乎都会提供相关的互动内容及互动方式。比如3月24日7版《买电脑被忽悠退不成还遭打》文后提供五大维权渠道,承诺帮读者维权;4月18日4版《狗爸狗妈们注意喽:成都公园内不准遛狗了》让读者参与互动推荐遛狗的好去处。该报还自己举办或者联合相关部门及商家举办一些商品的特惠展或家乡年货推荐活动等,加强读者的参与度,其语言也生动活泼,既有“高大上”、“小清新”等网络用语,也有“超风度”、“巴适”等特色方言,还有一些俏皮的问答穿插文中,对话感较强。除此之外,该版的“回音壁”会对之前已报道内容进行后续跟踪,如
3月8日7版《“远城”非远成消费者一定要擦亮眼》、4月1日8版《5岁男孩失踪30年父母天天盼儿归》等。该版也会以“来信照登”的方式将读者的反馈见报并对其进一步核实后联合相关部门解决。这些互动举措增强了读者的反馈和关注,也提升报纸在读者中的影响力。
(三)盘活资源, 扩展盈利渠道
当下旅游业和电商发展如火如荼,也给报业提供一些商机。《华西都市报》利用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成熟的采编团队等优势,充分调动线上线下资源,联合一些商家和旅游景点,推出一些便民惠民活动,如1月20日4版《临近春节,娜昕古拉羊绒定制再度“升温”华西都市报 96111 羊绒节春节特惠展本周五“华丽回归”》、5月12日3版《放假不宅家 7月跟随华西旅游俱乐部一起品东欧》等,既解决了消费者的信任危机,也增加了报纸和读者间的互动并扩展了报纸的盈利渠道,可谓双赢。
二、“我的新闻”版的不足
(一)题材较单一且容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