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建设城市绿色社区的策略研究
1 建设绿色社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人类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刀耕火种”的农业文明,其间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居住社区的建设更多地是顺应自然,追求简单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求生存,所以说传统的社区建设隐涵着许多绿色的成分。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繁荣和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助长了人类的贪欲,自然资源被肆意滥用,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人类的居住社区发展到今天已影响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的多数城市都在遭受环境污染的困扰:空气质量严重恶化;水体污染导致水荒;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普遍存在;可利用的资源、能源数量急剧下降。而这些污染物一部分来自厂矿企业的“三废”,另一部分来自我们的居住社区。据统计,在总污染源中,工业污染只占41%,而生活污染高达59%;在能耗方面,建筑群中的建筑能耗占国家总能耗的40%—48%[2]。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在重视工业三废治理的同时,也应该重视居住社区污染的控制,加强源自生活的污染物治理,减少居住社区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可以说建设城市绿色社区是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社区居民对最佳生活环境的要求,因此建设城市绿色社区是非常必要和十分紧迫的。
2 用生态学原理指导城市绿色社区规划
社区是一定地域内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它涵盖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相结合且以人为中心的复合生态系统。绿色社区是在社区的概念基础上,以生态性能为主旨,以整体的环境观来组合相关的建设和管理要素,将社区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且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地[3]。建设城市绿色社区的目标就是强化社区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地作用;加强社区的自我组织、自我调控能力,合理高效地利用物质、能源与信息,提高生活质量的环境水准,充分适应社会再发展的需要,最终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的人类生活的最优环境的居住地。
根据环境容量合理地确定绿色社区规模
环境容量指某一环境系统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活动。人类居住社区的建设规模受环境容量的影响。绿色社区是能够提供合理的人均居住面积、道路、绿化和资源能源,同时也能提供文化教育、商业服务、医疗保障等功能的整体,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从而能够使社区成为既有城市型的便利,又有乡村型的环境的居住地。
根据循环再生原则合理配置生态流
生态流包括能量流(energy flow)、物质流(matter flow)和信息流(information flow),是联系各子系统、各组成要素的纽带。居住社区是人工生态系统,不断被输入能量、物质和信息,同时排出废物。目前的社区生态系统的生态流往往是单向和链状的,没有循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极低,因此建设城市绿色社区必须根据循环再生原则使资源和能源达到最佳利用,具体地说即用“4R”准则(Reduse<减量>、Recover<回收>、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改变生态流流向,使其蕴涵的价值与能量尽可能多地释放,减少资源、能源的利用速度,防止不必要的浪费。从而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争取废物减量化与资源化,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3 用高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