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成长中的故事
拿起《指南》和《<指南>解读》,手顿时沉重起来,不知道这厚厚的两本书,要从何读起。信手翻开,映入我眼帘的词是“犯人”、“著名人士”,瞬间,大脑闪电般跳出一个问题:这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带着这份好奇,我一口气看完了整个故事,大意是:美国的一个心理学家给50位获得卓越成就的成功人士和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去信,请他们谈谈母亲对自己的影响。后来分别收到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和一个正在监狱服刑的犯人的回信,信中谈的都是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的事,由于两个妈妈分苹果的方式不一样,一个让孩子在虚假的谦让中培养了其投机心理,说谎行为,从而导致虚伪的人格。而另一个妈妈却让孩子从小知道,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
故事读完,除了反思我们习以为常的品德教育方式,还给我们以什么启迪?在幼儿教育上,我们单单只是品德教育方式上出现问题吗?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面对各种各样教育问题时,仍然会有类似于这位妈妈的错误做法,甚至手足无措,力不从心!对一个刚工作不久的幼儿教师来说,空有满腔热情是不够的,盲目的摸索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同时,也会让更多的孩子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孩子们失去的可能是这一生都找不回来的品质。
在一次教学延伸活动中,为了让孩子们体验风速、风力对帆船行进方向和速度的影响,我带孩子们到玩水区去玩帆船。来到玩水区,孩子们异常兴奋,未待我开口,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制的帆船放进水里了。在风的作用下,一只只小帆船飘来荡去,孩子们兴奋得不时发出尖叫。正当孩子们津津有味的观察小帆船时,一个小朋友的船翻了,随即沉到了水底,那孩子想都没想,立刻伸手进去,把船捞了起来。有小朋友大声喊,“老师,某某的袖子打湿了,”见此情景,我拉下脸来,既生气又着急地问他:“为什么要伸手进去捞?你看,衣服都打湿了,这下怎么办?”孩子很委屈的看着我说:“我的船沉下去了……”
事后,我一直在思考当时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恰当。然而,通过对《指南》的学习和解读,我受益匪浅。首先,我改变了自己的教育观念。无论是谁,当自己的东西掉进水里,本能的反应就是伸手去捞,我为什么要对一个无辜的孩子大发其火呢?就算袖子打湿了,感冒了,又有什么关系呢?孩子难道这么弱不禁风?连这么一点小困难都克服不了,将来他们还能做什么?而我那“凶恶”的嘴脸,可能会让孩子以后对水产生畏惧,不再靠近玩水区,这不是扼杀了孩子对水世界的好奇和探究吗?
英国有一句民谚:“一个人的美餐是另一个人的毒药”。小朋友画画时,我们不顾孩子的感受,总拿着范画要求孩子照着画,千篇一律,一成不变。殊不知,这张成人视为蜜糖的范画却成了残害孩子的毒药。这难道不是我们教育上的失败吗?!
喜欢是最好的老师!在绘画活动“蘑菇宝宝”中,由于孩子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碍于环境条件,又不能带着小朋友去看大自然中的蘑菇,于是,我先用谜语引入,让幼儿猜出蘑菇这一事物,并结合孩子们的已有经验,说说自己见过的蘑菇是什么样的,最后利用幻灯片,找了很多自然界中的蘑菇图片给孩子们观看,再请他们说说图片上的蘑菇的颜色,形状,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什么不一样。经过不同图片的欣赏和感受,孩子们都能把自己观察到的东西说出来,我也从过去的主导者变成了引导者,当一个孩子说完后,我又引导其他孩子说出不一样的答案,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开动脑筋,注意倾听同伴的回答,也在想办法做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