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大学生就业问题(07内蒙公考)
随着高校连续扩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大批高素质的高等人才的培养是与我相适应的。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攻坚阶段,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毕业就等于失业的危险,这一情况使得大学毕业生产生严重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充实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基层单位。从高校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一级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单位服务两年。
鼓励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聘用高校毕业生。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税费优惠和小额贷款,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就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论证和跟踪辅导等服务。
做好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指导等服务。
实施“高职(大专)毕业生职业资格培训工程”,对需要培训的应届高职(大专)毕业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
3. 范文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学生就业而不是学生毕业
我国高校毕业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地增加,与此同时,我800万左右,农村向城镇转移劳动力1000万左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突出问题,并且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学校必须要以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符合高等教育规律的新方式来解决,必须要有长效的机制来保证。
建立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的关键是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新理念。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合格与否,任务完成与否主要还是看高等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被社会所认同和接受,即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大学的就业状况和就业率直接推动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引导教育教学改革方向、确定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特别关注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率,认真分析从就业状况和就业率所反射出来的社会对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素质拓展等的不同要求,及时地进行改革调整。学校要把学生就业状况和就业率做为办学的导向仪,做为教育教学改革试金石。
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高质量和社会需求两者不可或缺。以本科学生为例,当年的专业招生人数基本是依据四年后社会需求而确定的。而这种对四年后的预测,由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太快,往往形成巨大的落差。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质量的评价也在变化。保证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既是高质量的又是社会需求的,就需要高等学校不断地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来实现。学校要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根据国家改革发展的总体形势,通过数百个建立在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所在单位对学校教育过程及教育内容的评价及学生的自我评价的分析,提出今后1~2年社会对专业人数相对科学、明确的预测,提出社会对毕业生质量要求的定性分析报告。同时,改革教学方式,以一级学科招生,一二年级学习基础及应用基础课程,第三年或第四年根据社会对各专业人数需求的预测,确定专业方向及人数。学校部门要根据社会对毕业生质量的要求和评价及时调整、改革,形成以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的自适应机制。
从学校完成培养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