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谈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谈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7/10/25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谈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谈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特殊的形式以及最为经济的文字表达最为丰富的内涵,它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载体。诗歌教学中,我们应深入挖掘它的艺术美、风物美、人性美等德育要素对学生进行思想熏陶。本文通过分析古典诗歌中的艺术美、风物美和人性美,系统地论述了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的问题。
关键词:古典诗歌;德育;渗透

一、艺术美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其高度浓缩的语言精华,具有超凡的艺术美。具体表现为:(1)韵律美。诗歌读起来之所以朗朗上口,读而成诵,是因为它讲究起承转合,合辙压韵,抑扬顿挫。它在用字上极为讲究,某一位置上用什么样的字有严格的要求,必须“对号入座”。以律诗为例,它字数整齐划一,句数通常为8句,全诗通押一韵,2、4、6、8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用字平仄相间。正因为注重了这种形式美,才铸就了诗歌的韵律美,使得诗歌的节奏感极强,成为人们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原因。(
2)意境美。无意境就无内涵,没有意境,严格的说称不上是“诗”,因此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体现其艺术价值的灵魂。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吧: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是马致远散曲中的杰作,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描绘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前三句每句六字,分别写了三种不同的景物:暮色里思归的乌鸦,安闲自适的山里人家,旅途劳顿的瘦马。后两句点出了漂泊异乡的游子,抒发了无限思念故乡的心情。游客并非寄居客舍,亦非登高望远,而是在旅途上奔走着。地点是野外,季节是深秋,时间是黄昏,人物是旅人。作者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前三句写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每种都是一景,每景又各有自己的特点。表面看起来这些景物似乎是孤立的,实则不然,作者通过旅人的眼睛和他深沉的感情色彩,将这些景物溶为一个艺术整体。“枯”“老”“昏”“瘦”等字的使用,为景物涂上了一种凄凉的色彩,蕴涵着无限的感伤情绪,抒发了一种羁旅之情,读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这二十八个字的意蕴,哪是小令,分明是一篇长文,一本天书!

诗歌的发展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说诗、词、曲这三种体制分别在这三个朝代臻于完美。诗歌教学中,应通过这种艺术感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激发民族自豪感,将之升华为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感。这种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无须刻意追求。
二、风物美
古代诗歌中不乏写景的名篇佳作。田园风光、名山大川、江河湖海、青山绿水常常成为诗人讴歌的对象,成为他们表情达意的载体。陶渊明的《饮酒》、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表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田园美,《过故人庄》中“绿树”、“青山”、“场圃”、“桑麻”无不带有农家特征;王维的《山居秋暝》捕捉了八种富有表现力的景物、人物: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翠竹、青莲、浣女、渔舟,作者把这些天上地下、静态动态的景物巧妙的加以组合,构成了一幅宁静淳美而又清新活泼的独特画面;李白的《望天门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