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9
文档名称:

通识教育的知识中心倾向及新通识教育模式初探.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1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通识教育的知识中心倾向及新通识教育模式初探.doc

上传人:好用文档 2017/10/25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通识教育的知识中心倾向及新通识教育模式初探.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通识教育的知识中心倾向及新通识教育模式初探
摘要: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践中的一大热点。无论通识教育理论的争议,还是实践中的变革,都具有明显的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特色。这种知识中心的通识教育思维模式具有如下缺陷:忽略了学****内容和现实问题以及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欠缺对知识内部统一性和沟通性的思考;逐渐远离通识教育的目标。导致这种知识本位通识教育思维模式的认识论根源在于我们将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对立起来。因此,我们需要一种重新组织教育经验的逻辑:从生活世界出发而不是从固定的学科知识出发。在借鉴PBL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通识教育课程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知识中心;缺陷;以问题为基础的学****br/>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106-0030-06
一、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知识中心倾向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界和实践领域的一大热点。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中输入“通识教育”进行检索,从
2001到2010年的10年间有1230篇研究文献与之相关。在实践中,通识教育从早期的个体的、零星的实践。到上世纪90年代末政府提倡并大力推广的文化素质课程(通识教育)实验,逐渐演化到当下有组织的制度化的实施。除了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外,近年来,浙江大学(2000年建立竺可桢学院)、复旦大学(2005年建立复旦学院)、北京大学(2007年建立元培学院)、中山大学(2009年建立博雅学院)等高校纷纷成立专门的独立学院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从理论到实践上都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通识教育不再仅仅是一部分课程,而是一种整体的育人理念。在纷繁的通识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如何实施通识教育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在实施通识教育上,中国大陆的研究者主要集中于吸取美国的经验,并努力将美国的经验加以本土化。这些研究者把通识教育的实施模式分为四种:分布必修制、核心课程制、名著课程制、完全自由制。分布必修制是指课程被分为若干知识领域,学生需要在指定的每一领域中选择规定数量的课程。核心课程指在课程体系中有一些课程比其他课程更为基础和重要,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学生必须修读。名著阅读是美国个别精英大学所施行的通识教育模式,课程主要内容是学生阅读并讨论指定的经典名著。完全自由制是指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想要学****的内容。这四种课程模式都在致力于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学****内容的广度(knowledge breadth):分布制意在使学生能够涉猎较广的学科门类,了解并学****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集中制则与此相反。我们可以把分布制视为对“博”的追求,集中制是对“专”的要求。
*学生对学****内容的选择:选修意味着学生有较大的选择学****内容的自由,而必修则与此相反。
*学****内容的重要性:分布制认为学生需要涉猎不同的知识领域;核心课程制则认为知识体系中一些知识处于核心地位,比处于“边缘”地位的知识更重要,所以学生也更应该学****它们;名著课程制则认为,最重要的知识都是那些经过时代考验的、能够体现人类文明精华和永恒精神的知识,这些知识通常都蕴含在名著经典中,因此学生需要仔细研读经典著作。
关注学****内容实质就是关注知识。当下通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多集中于知识层面,尤其是对具体学****内容的选择和优化,而通识教育的实践也体现了这一鲜明特色。最近十多年来,通识教育改革围绕的主线是通识教育的内容。从政府方面来看,教育部在
1998年《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考察文化素质的正轨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政策主要是指“开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对文科学生适当开设自然科学课程”。不难发现,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的关注点是在知识上,具体来说就是知识上的纠偏和补漏,以实现平衡学生知识结构、扩展学生视野、促进学科渗透、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之目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大学这些年来进行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其主要目的和形式也在于此。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意在“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学****不同学科的思想和方法,进一步打通专业,拓宽基础,强化素质,为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打下基础”。复旦大学通识课程则旨在“打破分门别类的学科壁垒、贯彻人类学问与知识的共同基础,并展示民族文化精神对一个民族的学问创新能力”。表述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对于知识内容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