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一节优质课引起的反思.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一节优质课引起的反思.doc

上传人:cj83252951 2017/10/25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一节优质课引起的反思.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节优质课引起的反思
今天,观摩了一位优秀教师的作课,内容是高中化学第六章第五节乙醛,授课过程环环相扣,授课语言科学规范,多媒体、课堂演示试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等教学手段衔接自然,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充分体现了教师对教材知识熟稔,基本功扎实。
本节课介绍的知识有乙醛的分子式、结构式,乙醛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乙醛的化学性质是重点,包括乙醛的加成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乙醛的氧化反应教学设计为学生分组实验,有乙醛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乙醛与银氨溶液发生的银镜反应。
这两个分组实验选择得很好,涉及的操作有量取、滴加溶液、震荡、水浴加热等。作课教师将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实验装置的选择利用多媒体投影详尽的放映出来,学生照方抓药,很快的完成了实验操作,老师趁热打铁,将试验成功的一组进行了展示。
下面仅就学生分组实验涉及的有关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这两个分组实验教学设计上,教师把生动活泼的实验活动,变成呆板的条条,而忽略了诱导学生把在实验观察时激发起来的兴奋中心,及时转移到透过现象认识变化的原理和实质上来;学生对于课堂自己动手做的化学实验,在脑海里常常留下的或是一片空白,或印象不深刻;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的原因学生或靠死记硬背,或不去深究,没有融会贯通。例如,学生做“乙醛滴进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的实验,按理应当出现砖红色沉淀,但有的学生却得到深棕色乃至黑色的沉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并未通过讨论分析原因:有的是滴加乙醛用量不足,有的是加乙醛没有摇匀,加热过猛造成乙醛挥发,结果氢氧化铜过量,稍高温度时便分解成黑色氧化铜,混杂在其中,掩盖了氧化亚铜的砖红色。因此学生没有从分析原因中得到了相应的训练,也就不能提高对反应物适当用量和控制条件对实验成败影响的认识。

因此,教师利用每一次学生实验教学的时机,引导学生围绕实验原理、装置、操作进行探索、理解和辨析,自始至终渗透思维训练活动。具体分析如李开祥老师所述:首先,是实验原理的思维训练。“实验原理”即反应原理,指的是每个具体的化学实验,反映了或说明了或推断了什么样的物质发生何种变化的理论。可以围绕如下的角度引发学生思考:变化实质――什么化学物质
?发生什么特征、属何类型的变化?得到什么结果?为何会得到此结果?定量关系――反应物之间采用怎样的物质的量的关系?为什么要采取此种定量或过量关系?反应条件――实验时应选择怎样的物质状态、变化温度、压强或催化剂条件?
连接顺序――为达到良好效果,选用的仪器应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