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亲密接触“麦比乌斯圈”
我校是一所面向全国招生的寄宿制学校,每逢双休日,各个年级都有几名家在外地的学生需要留校,随着“常住生”的应运而生,我成了小学常住生班的班主任。2010年,上海迎来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对于这些远离父母的常住生而言,世博园可谓近在咫尺。为了能让他们在“世博年”里与近在家门的各国风土人情及高科技零距离接触,充分感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我在常住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动足了脑筋。
有效切入——确立实践主题
带常住生走进世博园不难,但如何选择切入的主题,领悟世博的精神呢?
活动策划之初,我曾将主题定位于“小眼看世博”,因其太大、太空而淘汰;也曾制定了“评选我最喜爱的世博场馆”的主题,因其太过个性,难以评价而舍弃。最后,我转变了思考方式,放弃原有设计思路,另辟蹊径,借助互联网,从找寻鲜为人知的、与世博主题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入手,寻找突破口。我期盼实践主题的神秘感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探究的欲望,还能从根本上解决每次社会实践活动不是高年级学生嫌内容幼稚,就是低年级孩子抱怨看不懂,得不到全体常住生认同的尴尬与无奈。
在上海世博会的官网上,我仔细查看各国场馆的介绍。比对中,我发现委内瑞拉馆的设计蕴含着“麦比乌斯圈”,很是精妙。其实,世博会上的数学展示历来是一出重头戏。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数学天才黎曼提出了著名的“黎曼”猜想,用数学开启了一个世纪的空间革命。相比曼妙多姿的视觉展示物,2010上海世博会的数学模型有些
“养在深闺人不知”的感觉。就拿“麦比乌斯圈”来说,虽然被好几个场馆运用,但是人们行走在世博园内,大多只是匆匆一瞥,不明就里。鉴于此,我最终决定,将揭开“麦比乌斯圈”神秘面纱作为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实施的突破口,实践主题就定为——走进世博园,亲密接触“麦比乌斯圈”。
借助课程——走近实践主题
虽然确定了实践主题,但马上出游为时过早。让每个孩子对“麦比乌斯圈”有一个最初的了解至关重要,而这个步骤最适合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于教室内完成。因为社会实践是另一种形式的学习实践,它不应游离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方案制定者,我自己心中就必须时刻有着上海世博会的主题,重视活动前期学生对“麦圈”的认识与探究、重视环保理念的渗透,这样他们才能在实践活动时心中有主题、眼中有主题,进而口中有主题,收获才能最大化,达到意料之中、期待之外的绝佳教育效果。
我找来任教常住生的信息老师与数学老师,将自己的设想和盘托出,深入探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方案的可行性。我特别强调:与以往实践活动不同的是,这次从活动初期揭示活动主题、自己上网查询,到制作麦比乌斯圈、了解其单侧性,我希望即便一、二年级的孩子也能动手、动脑、积极参与,既发挥各年龄段孩子所长,又令孩子在实验中体会到了习得新知的愉悦以及收获成功的喜悦。听了我的介绍,两位老师都很支持我借助课程力量、重在能力培养,引领学生走近实践主题的设想。
周六的班会课上,我在孩子轻松回答出上海世博会主题的基础上,请他们进一步思考:怎样的城市才能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呢?通过热烈讨论,孩子们的观点渐趋一致:
只有节能环保、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人们才能生活得更美好。至此,我郑重宣布本次社会实践活动的主题——走进世博园,亲密接触“麦比乌斯圈”。
由于对进世博园参观心仪已久,随后的信息课上,兴奋不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