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六、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第二章、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第三章、工程进度计划与措施及网络图
第四章、安全管理、文明、环境保护体系与措施
第五章、成本控制措施
第六章、组织机构及人力资源配置计划
第七章、施工设备及试验、检测仪器配备
第八章、施工环境协调及其他措施
第九章、施工总平面图
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一)施工测量
(1)测量控制:针对本工程的特点,现场建立平面及高程控制系统,以便在整个施工期间针对其它工程项目的施工进行测量控制。
(2)平面控制系统:拟采用导线测量的方法建立平面控制系统,测量仪器采用J2经纬仪及50m钢卷尺。用业主提供的控制点点进行控制,设置直线控制桩,控制桩位置应在稳定可靠、便于施工期间保护及使用方便。
(3)高程控制系统:测量仪器采用DS3型水准仪,根据业主提供的水准, 将标高引至各临时水准点上,临时水准点必须坚固稳定,距离不得大于200m且前后通视,临时水准点与设计水准点复测闭合,允许闭合差为±12√L ㎜(L 为水准线长度公里数)。
(二)测放临时水准点
工程施工之前,应根据图纸指定水准系统的已知水准点,引导至施工范围内,设置临时水准点,当施工牵涉到的水准系统不是一个标准时,应同意换算为工程的施工水准系统,据此设立临时水准点。临时水准点设置后,要逐一编号,其精度要求闭合差不得超过规范要求,并标在图纸上。根据需要和设置的牢固程度应定期进行复测。临时水准点的设置要求是:
(1)应设置在坚硬的固定建筑物、构筑物上,或者设置在不受影响和外界干扰的稳定土层内;
(2)在野外每400m设置一个水准点;
(3)两水准点之间能保持通视。
(三)平面放线
根据工程的起点、终点、导线桩和转折点的设计坐标,计算出这些点与附近控制点或建筑物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这些关系把各个放线点用标桩固定在地面上。为了避免差错,每个点在接到监理的交点后都要进行复核,并
将复核结果向监理工程师汇报。平面放线时,在工程的起点、导线桩、终点和转折点均已打桩核定后, 再进行中心线和转角测量。中心线测量时,应每隔20~30m打一中心桩,中心桩的间距应统一,以便于统计距离和施工取料。然后根据工程规定需要的宽度用白灰撒出开挖边线。
(四)技术标准与措施
(1)测量技术标准严格按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确保排水及路面坡度。
(2)根据业主提供的导线制点和高程控制点,在施工范围内建立一套导线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并得到监理和业主复核认可,作为施工时依据。对经过复核认可的导线和高程控制点采用永久性;对使用的导线点和高程控制点每个月检核一次,;施工前,对所使用的全站仪、经纬仪、水准仪等仪器进行检查;
(五)挖方施工
(1)路基挖方采用挖掘机与推土机相配合,自卸车外运。挖方时,按照设计图纸横断面开挖,并在具体施工时注意槽底预留碾压沉降量,用推土机推出路床。
(2)对于路基挖方适合路用土方可就近填方或运至土场备存,不适合路用土方按清除不适宜材料外弃。
(3)对于新老路连接处,在原有路基坡面开挖台阶,宽度不小于50cm,分层填筑新路基,新老路连接处设置土工格栅,宽度不小于1m。
(4)通过实验确定槽底预留碾压沉降量,确保碾压达标后符合路基标高要求。
(5)碾压完成后进行压实度及弯沉检测,30cm深度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5%(重型击实标准)。
(6)平整度、横坡符合规范及设计要求。
(7)路基挖方至设计标高后,路床在成型之前对挖方路基路床以下土质进行土层性质及密实度进行判断和验证,在得到试验数据后,请监理工程师进行验证,如发现土层与原地质资料有较大出入或其它特殊情况(如湿软路基等),及时约请监理工程师以及设计单位进行联合验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换填土或其它措施进行处理,以确保挖方路基满足设计要求。
拆除旧水泥混凝土渠道及旧水泥混凝土地坪总体施工方案是采用风钻机把渠道大致破裂后再用挖机或者推土机清除的方法对渠道上的碎裂混凝土进行清理。
 (一)施工准备 
人员配备为:路基渠道工程师全面负责,路基工程现场负责人负责现场指导,测量员负责施工准备前测量放样工作,挖机、铲车、车队负责弃料运输。 
(二)施工步骤
 拆除老渠道,均应测定好设计标高,中桩定位,由测量员计算好现有高程与设计标高拆除高差。根据计算好的高差应在各桩号上标注好。根据现场情况,组织施工,正常情况下,先用风钻机队老渠道实施点对点的打孔成缝,使之开裂。组织挖掘机,装载车对拆除后的老渠道成块废渣进行集中清除,运至指定弃土场。对老渠道下能够用于填筑的土石料可取样送检,可用作填筑料,运至填方区填筑。 对根据设计标高形成的新路基应复测,复测后,对新路基表层30cm内应复松,采用路基分层填筑的碾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