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金士杰最低调的舞台剧大佬.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金士杰最低调的舞台剧大佬.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7/10/27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金士杰最低调的舞台剧大佬.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金士杰最低调的舞台剧大佬
对于那些通过DVD看遍金士杰舞台剧作品的戏剧爱好者来说,金士杰不只是“江滨柳”或“杜月笙”。他是《摘星》中的智障儿童,是《这一夜,谁来说相声?》中的白坛、是《千禧夜我们说相声》中的皮不笑和沉京炳……他的名字贯穿现代剧场的几十年历史,但他不喜欢把自己摆在高处,不喜欢被放大,被别人暗示放大,被自己暗示放大。他永远只把自己当成一个创作者。如果有人要为现代剧场写史,开篇肯定会出现金士杰的名字,而翻开这几十年的档案,每一个重要的时刻,你会发现他都没有缺席,贯穿始终。今年60岁的金士杰,是台湾现代剧团的创办人,是编剧,是导演,亦是演员。与众多乐此不疲奔波于各个剧场、在镁光灯下保持着高出镜率的同行不同,金士杰钟爱戏剧,但却始终保持低调的作风,因为不想让“俗气”玷污了心中的净土。就是要与众不同赖声川把金士杰称为“台湾现代剧场的开拓者及代表人物”,但这个代表人物没上过一天的编剧课,也没受过一天的表演训练。在台湾屏东出生长大的金士杰,大学念的是畜牧科专业。当过兵,养过猪,也干过苦力。回忆起在牧场当农夫的那些年月,很多片段是永不磨灭的――白天在闷热的仓库里搬货点货,晚上睡在集体宿舍;别人收工后打牌、喝酒、看电视,他独坐桌前,白纸摊开,埋头写作。有一次室友从外面回来,冲着他大叫:“我出去三个钟头,你竟然连姿势都没变!”
“我是一个对自己非常专注的人。遇到有兴趣的事情会相当投入,就会跟周围环境显得有点格格不入。”回忆年轻时代的牧场生活,金士杰会想起自己小时候。那个行为诡异的男孩,总是“瞎发呆、瞎严肃”,“那时候我生活在台湾南部的乡下,每天晚上就躺在田地里,望着星空发呆。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思考我怎么会来到这个世界。都是些很哲学很宗教的问题,非要想明白,否则没法过明天。”家里亲戚觉得他太过与众不同,他不理,反倒问别人:“众是什么?为什么要与众相同?”金士杰说,因为母亲是基督徒,他自小就跟随家人在教堂接受圣经文化,“十岁时,我就开始看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读文学和心理学的相关书籍,一直在找答案。”金士杰笑称少年时候的自己十分老成,“其实到了这个岁数,我还是不知道答案。我所疑惑的还是那些问题,但看待问题的方式在变化,解答问题的幽默性、文学性和宽容性都在慢慢增加。”严肃的“戏剧顽童”
金士杰怀念着自己的童年:“我成长的年代,没有电视机,只有收音机。电视的诞生让整个世界都变了,太多的讯息在奔跑,空白太少。人不太懂得孤单无聊跟寂寞,电视完全成为生活的主角。”但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他深刻感受到:“原来人们也需要有意思的文艺作品,我们得到的讯息是,文艺需要改革了,不能再墨守成规了。”那位善于寻找答案的少年,最终融入台湾上世纪70年代末期的文化氛围,成为领军者。 30多年前,当台湾剧场试图寻找新生命力时,以金士杰为核心的兰陵剧坊成为推动台湾新剧场的最大力量。1980年,由他编导的《荷珠新配》登台,此剧被视为台湾小剧场运动的滥觞,也是如今被台湾剧场搬演次数最多的作品。翻开当年的首演演员名单,尽是杜可风、李国修这样一些不可思议的名字。那之后,台湾剧场文化迎来空前的大爆炸――吴兴国的“台湾当代传奇剧场”、赖声川的“表演工作坊”、李国修的“屏风表演班”、林怀民的“云门舞集”纷纷成立。这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以革新生猛的姿态闯入剧场,掀起一股新鲜风气,并在今天成为台湾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