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寻根红色足迹
“重返革命老区”第四站,我们来到了共和国的摇篮――红都瑞金。1931年11月7日,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的称谓开始叫响;也是在这里,我党“执政为民”的作风赢得了瑞金人民的广泛拥护,为后来的革命征程铺平了道路;军民鱼水情、干群情谊深,革命精神和传统也由此确立。
在瑞金,我们感受赤色年代的激情和质朴,聆听“老表”们兴奋地讲述当年的红军故事,是缅怀,更是一次洗礼。如今的瑞金,利用老区自然地理优势,发展种植、养殖业,以较快的步伐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欣喜,老区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6月6日,我们来到江西瑞金。瑞金地处三省通衢,是赣闽咽喉、海西腹地。当年,红色政权选择在此建都,正是看中了这里的地理优势。
如今的瑞金,依托红色旅游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体验式的旅游方式更成为瑞金的特色。每年,瑞金要接待数万游客,他们去叶坪“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旧址”参观游览;去沙洲坝的“红井”感受当年革命先辈的恩情。
行走在瑞金的大街小巷,我们探寻:瑞金,这个曾经“掘地得金”的地方,如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一位游客告诉我们,“瑞金最珍贵的莫过于那些革命旧址,这是别的地方没有的。”
作为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市内有叶坪、沙洲坝、长征第一山等著名革命旧址群,拥有红井、“二苏大”会址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很多高等院校及单位的教育基地。
革命遗址是红色精神的象征。作为我党建立的第一个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具备了共和国的雏形,体现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施政理想和方针。
瑞金市党史办陈上海主任表示,瑞金最珍贵的历史遗产是苏区干部执政为民的作风,以及瑞金人为党和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一历史遗产成为瑞金最宝贵的财富,在今天传承和发扬。
“执政为民”立大旗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这首脍炙人口的客家山歌传唱至今,它形象地刻画了苏区干部执政为民、无私奉献的良好作风。
去瑞金,不能不去沙洲坝;去沙洲坝,不能不去看红井。“红井”这个在小学课本里讲述了数十年的故事,在今天依然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沙洲坝旧址群,记者在红井旁边邂逅了几个游客,他们纷纷抢着从红井里用木桶打水喝。当地老表们告诉记者,红井水已成为一种“福水”,来的人都要喝上几口。
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同行的瑞金市委宣传部的赵丽春给我们念着那个古老的民谣:“沙洲坝、沙洲坝,有女莫嫁沙洲坝,天旱无水洗手帕。”沙洲坝曾经干早缺水,那里的人吃的是又脏又臭的塘水。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住在沙洲坝村。看到老表们吃的是脏水,毛主席记在心里。有一天,天刚朦朦亮,毛主席就亲自拿着锄头和铁锹,在村子附近开始找水。后来,他们在一块长满油草的地方铲开地皮挖了起来。一口井不久便挖成了。从此,沙洲坝的乡亲喝上了井水。
就是为百姓办这些生活琐事、办实事,使苏区干部由此树立了执政为民的工作作风。
1934年1月27日, 在“二苏大”会议上,毛主席更是发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报告。他提出,“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