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古代公务员的免费午餐.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古代公务员的免费午餐.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7/10/28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代公务员的免费午餐.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古代公务员的免费午餐
从包饭养士到各自解决
先秦时,行使政令的大小贵族都以府邸为办公场所,使用家臣或自己聘任僚属办事,如孟尝君似的“养士”。
到了秦汉,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实行分曹治事合署办公,他们的待遇也从养士式的供给制,改为领取国家俸禄的薪水制,办公时间内的吃饭问题,就得靠各自的俸禄解决了。太官是主办宫廷膳食的机构,这就是古代机关食堂的雏形了。
《后汉书?钟离意传》记,河内人药崧在尚书台任郎官,因为家贫,在机关里值夜班时,半夜里肚子饿了,吃些糟糠充饥。有一次,恰好被前来尚书台巡夜的汉明帝看见了,问明缘故后感伤不已,翌日下诏:今后尚书台官员值夜,均由太官供应夜宵和早餐,并提供被褥枕头及服务员两名听候使唤。

机关食堂的历史
完整意义上的机关食堂制度,似乎自唐初开始确立。唐太宗李世民“克定天下,方勤于治”,决定延长定期举行朝会的时间。

早朝时间约在5至7点。由于起身太早,所以参加早朝的官员通常都是在上朝前先弄些点心垫底,到散会后再吃正餐。会议时间拖长了,势必造成大家误餐,所以唐太宗又以“聊备薄菲”为配套措施,即所有与会者都可享受一顿免费的“朝食”,食堂就设在举行朝会之金銮殿的廊庑下。这项由唐太宗创立的食堂制度,竟维持了近三百年。

公厨的种类
唐代文献中的“食堂”,特指机关餐厅建筑而言,整套“烹饪之养”制度及其性质的规范性称呼,则谓“公厨”:公厨中档次最高的,就是摆在金銮殿廊庑下的“朝食”,因为是天子请客,俗称“天厨”。
至于无资格出席朝会的其他在京官吏,都在本部门公厨享用工作餐,典章中称“百司官厨”,其中档次最高的是宰相办公的政事堂厨,简称“堂厨”。
各级地方政府及中央各有关部门的派驻机构,亦各有本署公厨,如县食堂、判曹食堂、孔目院食堂、节度使院食堂等名目。另外,所有上述公厨在为官员们提供工作餐的同时,还要另办专供吏员即一般科员或办事员吃饭的食堂,称“吏厨”或“佐吏厨”、“府吏厨”等。


大锅饭里的等级制
据《唐六典》卷四所载,凡常参官员的“朝食”,都依品级高低订有标准,如四至五品的标准是菜肴七盘,细米二升,面二升三合,酒一升半,羊肉三分,瓜两颗,余酱、醋、盐、豉、葱、姜、葵、韭等调味品各存差;六至九品的标准是菜肴五盘,白米二升,面一升一合,油三勺等等。
怎样在同聚食堂的会餐中确保对口供应不出差错呢?古人的进餐形式都是各据一几,席地而坐。盛放菜肴等物的载体,是一个称作“案”的托盘,侍役举案,自会按照每个官员的品级,把各人该得的一份送到几上。

“公家饭”的经费来源
大体而言,“天厨”的用餐者都有相应的“食料”即伙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