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武侯祠
各位朋友,现在由我带着大家去参观游览位于南阳市西郊卧龙岗上的武侯祠。南阳武侯祠,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于南阳"时留下的故址,也是当年刘皇叔的三顾之处和历代人们瞻仰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西汉末年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县南)人。他幼年丧父,后来随着叔父诸葛玄投奔了荆州牧刘表。诸葛玄去世以后,诸葛亮便带着弟弟诸葛均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过上了“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布衣生活。诸葛亮虽然隐居到了这里,依然是胸怀大志,壮志激烈,他广交天下名士,满腹经纶,腹藏良谋,隐居求志,宁静致远。当时的大名士庞德公就把他比作了一条待时腾飞的“卧龙”。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出山。自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参加了刘备的政治集团,为刘备的三分天下运筹帷幄。后来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因此,历代诸葛亮的祠庙均称为“武侯祠”。据清康熙《龙岗志》记载,南阳武侯祠始建于魏晋后期,经过了历代的不断修缮和增建,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今天我们看到的武侯祠,占地200余亩,殿房150多间,楹联70多幅,碑刻300余块。今日的武侯祠,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元明时代的布局风格,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的。祠院依岗而建,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地势开阔,势如卧龙。院内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脍炙人口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引人入胜,令人流连。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武侯祠的入口。大家先看一看这座“千古人龙”石坊,高9米,,三门四柱,遍体布满了雕饰。这里“千古人龙”的意思,就是指诸葛亮是人中之龙,也隐喻了卧龙岗是藏龙卧虎之地。大家再看这第二道石坊是“三顾坊”,为清道光年间所立,两面刻有“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和“真神人”,这是为了纪念刘备三顾此地纳贤而立的。常言说,“士为知己者死”。正是刘备诚恳的茅庐三顾,才使诸葛亮离开了隐居十年的卧龙岗,辅佐刘备戎马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有了诸葛亮,才能三分天下,成就帝业。诸葛亮也是因为辅佐刘备才功高盖世,万古流芳。“真神人”三个字是出自苏轼《武侯庙记》颂扬诸葛亮的这么一段话:“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大家看一看石坊北边的卧龙潭,那边曾有三棵古楸树,相传是当年刘、关、张三顾诸葛庐时的系马树。现在还存下来的那一棵,大家动着脑筋猜一猜,早在1700多年以前,这棵树上究竟拴的是谁的马呢?
穿过三顾坊,走过仙人桥,我们顺着这条甬道直通山门了。山门为武侯祠的正门,古朴端庄。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的“武侯祠”三个大字,系郭沫若先生所题。过了山门,就是进入武侯祠的第一进院落了。这里庭院宽敞,古柏蔽日,青砖铺地,古朴自然。院中甬道上的“三代遗才”石坊,与大拜殿一线对应。这里就是赞扬诸葛亮的才能和品德,可与夏商周三代的贤人伊尹、吕尚、傅说相比。我们转过来再看这
“韬略宗师”四个大字,韬略原指中国古代兵书《六韬》和《三略》,后世用来指的是用兵谋略,这里也是赞扬诸葛亮的文韬武略的。
这就是大拜殿,它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大拜殿正门悬挂着清道光三年(1823年)南阳知府廖文锦行书的“隐居求志”匾额,殿内塑了孔明端坐的正面像,他纶巾羽扇,风度庄严,是东汉末年隐居儒士的典型装束。左边是他的长子诸葛瞻,右边是他的长孙诸葛尚。殿堂的檐下柱上挂满了历代名人骚客的对联和匾额。这些碑额和对联,无不充满世人对诸葛亮的敬重仰慕之情啊。大家请看这幅:“吕蟠溪伊莘野王佐其才乎继以宛琅琊得主有常经论不焕,齐鲍叔郑子皮圣门所许也合之徐元直见贤能举豪杰奋兴”。这副对联歌颂了吕尚、伊尹、管仲、诸葛亮这些能够帮助帝王力挽狂澜治国安邦的政治家,又赞颂了像鲍叔牙、郑子皮、徐元直这些举荐有才之士的伯乐们,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再看这一副:“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梁父千载风云起卧龙。”这里的品指的是等级、品位。莘野渭滨,指隐居时的伊尹、吕尚。两朝指的是先主刘备、后主刘禅。惊司马指的是诸葛亮死了以后,用木像又使得司马懿丧胆落魄。下联中紫峰白水指的是南阳市郊的紫山和白河。曲吟梁父,即吟咏《梁父吟》。《梁父吟》写的是齐相曼婴以二桃杀三士的故事,相传为诸葛亮所作。这副对联充分赞颂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和丰功伟绩。诸葛亮当年躬耕隐居,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完全可与前贤伊尹、吕尚出仕前的高尚行为相媲美。他把茅庐建在了紫山脚下,白河之滨,他自比管仲、乐毅,别人比他为兴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旺汉四百年的张子房,恰似卧虎藏龙。他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一篇“草庐对”纵论天下风云,战略决策成竹在胸,充分显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旷世奇才。他的前后《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