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文档名称:

土壤自动化监测系统.doc

格式:doc   大小:1,400KB   页数:5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土壤自动化监测系统.doc

上传人:63229029 2017/10/31 文件大小:1.3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土壤自动化监测系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墒情监测系统实施方案
目录
1 概述 1
建设土壤墒情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1
1
2
2
2
影响墒情变化的主要因素 3
墒情监测要素 3
主要专业术语解释 5
2 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6
6
6
系统功能 7
系统工作方式及数据流程 8
系统特点 9
3 墒情监测站网及站网布设 9
墒情监测站网分类 9
土壤墒情监测基本站点的设置 10
土壤含水量垂向测点的布设 11
4 墒情遥测站设计 12
设备构成 12
遥测站功能 12
土壤墒情监测点区域选建及选站原则和相关土建 13
仪器安装调试及数据校验 15
主要设备 16
墒情传感器 16
数据采集终端 17
5 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通信设计 18
公共电话交换网(PSTN) 18
超短波信道 19
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 20
GSM的通用无线分组业务(GPRS) 22
CDMA通讯网络 23
基于GPRS/CDMA网络的组网解决方案 24
6 监测中心站设计 28
中心站系统配置 28
硬件配置 28
软件配置 30
墒情自动化监测应用软件设计 31
软件设计总体思想 31
软件设计原则 31
软件体系结构 32
中心站主要功能 33
自动气象站的建设 33
气象观测概述 33
气象采集系统 34
7 采集系统的可靠性 37
电源管理 37
雷电防护 38
信道可靠性 39
8 系统安全 39
数据安全 39
系统安全 40
9 实施组织与培训 41
附录1 墒情监测点的勘查和土壤含水量的测定方法 43
附录2 墒情报送制度与报送方法 48
1 概述
建设墒情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土壤墒情监测是水循环规律研究、农牧业灌溉、水资源合理利用及抗旱救灾基本信息收集的基础工作。
墒情监测负责收集旱作农业、牧业的墒情信息,收集农业和环境干旱的信息。为指导农牧业灌溉、分析干旱的形成及分布发展、抗旱救灾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是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科学管理和抗旱救灾决策的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其最重要的要素是土壤含水量的监测!
我国是受干旱影响较为严重的国家,旱灾平均每两年就要出现一次,平均年受旱面积为2000万hm2以上,%,因此干旱缺水已成为制约国家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从上个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土壤水份的监测,先后采用了烘干称重、中子水份计和TDR时域反射仪等方法,这些方法虽然可以实现土壤水份的测量,但均无法在野外、无人职守的状况下自动工作,更无法实现墒情数据的自动传输、处理和统计,无法适应当前的农业、抗旱决策以及城市绿化的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造成一种遇旱而抗的被动局面。为此,有必要建设墒情监测自动化系统,以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稳定。
系统建设任务
根据国家墒情监测规范和监测站实施方案和实时规程,整个墒情监测系统包括如下建设任务:测站选址、地理勘查、土建施工、设备采购、安装调试、软件开发等。
根据墒情监测工作需要,从系统集成角度考虑系统建设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采集系统的建设:包括墒情及气象传感器的选型、率定、安装等;
通讯传输系统的建设:包括通信方式的确定,通信设备的选型,安装调试等;
监测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完成软件的开发设计,实现系统集成;
监测中心网络建设:包括中心站设备配置及其局域网的建设;
系统建设目标
通过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建设,采用先进的墒情监测仪器,实现无人值守状况下的自动监测;
采用先进、可靠、稳定的通讯方式,实现墒情数据的自动传输;
通过中心监测软件的设计,实现数据的自动处理、统计、分析。
通过墒情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建设准确地引导、组织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布局的宏观决策,为农技推广部门和农民适时采取补充灌溉及农田蓄水保墒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为防早抗旱技术措施的应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设计依据
 设计的主要依据是:
   《土壤墒情监测规范》SL000-2005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总体设计大纲》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一期工程初步设计总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