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语言哲学课的学习心得
[语言哲学课的学习心得]语言哲学课的学习心得
川外研究生部2010级1班何丹
在川外的第一个学期就有幸进入赵老师的哲学批判课,感觉很不一般,语言哲学课的学习心得。赵老师的第一堂课就让我听得飘飘然如坠云里雾里,又喜忧参半。喜,喜在觉得这老师讲课思路清晰,看问题方法深刻,善于为学生讲授学理,授人以渔;忧,忧在自己无奈原有的知识体系过于顽固,在接受新的观念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有所抵触,同时又看到自己以前学术眼光的狭隘和理论的单薄。通过近半年的学习,从最初的学语言学也要学哲学的吗?到现在对语言哲学的有了新的认识和对语言哲学各流派的主张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有意义的是,在赵老师的课堂上,我学会如何用批评眼光去看待各种思想主张和学会如何使用哲学知识并使其成为自己做学术的利器。我想从一下几点谈谈自己的心得感受:
首先,在学习做学术的方法和思维上,语言哲学这一门课为我打开了一扇知识的窗户,窗户的那头就是一个全新的学术境界。我还记得在第一堂课上,赵老师在黑板上写上A=A和A=-A的时候,正在做笔记的我停下了笔,在自己的本子上重重地画了两个问号。后来的白马非马到老子道德经里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也让我们疑窦重生。慢慢地,我们在赵老师提到的是其所是,归其所归,分其所分中悟出了答案,并明白了老师一直在强调的各从其类的是什么意思,应该用在哪里,应该怎么去用。再后来常在课堂上出现的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还有外延与内涵,内部结构与外部感知,以及奥卡姆剃刀和充要条件,这些名词由陌生到熟悉,由不知其意到晓其义,悟其道,心得体会《语言哲学课的学习心得》(..)。
慢慢地,我们也明白了原来赵老师的那些口头禅原来就是做学问之秘笈,堪比万能钥匙,无坚不摧之利器,为学理辨识、学科创新所必备。例如,各从其类讲的就是范畴划分;讲的就是是其所是,归其所归,分其所分;讲的就是分门别类,讲的就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本质。再如,充要条件也就是赵老师常说的当且仅当的满足就是判断命题真假的标准。
其次,在思考模式上,语言哲学这门课给我一次机会重组自己知识体系的机会。就如有珍学姐常说的打碎自己以往固有的思维模式,在此基础上组装、拼接,重新组织自己的大脑。直到那时,我才发现我和形而上学间有着很大的误会,我曾认为它是一种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认识,殊不知其实形而上学是做学问的基本方法和立场;殊不知就在一味排挤形而上学以及唯心主义的同时,我们错过了学术争鸣,思想碰撞之精彩。川外学坛无疑是语言哲学的第二课堂和实践基地,在那里,被质疑才会有改进,被反对才会有反思。我们要敢于面对来自别人的质疑,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组织自己的思维方式。经得起推敲的方法和经得起实践的思维模式才是值得我们去追求的,因为有批判才会发现问题,才会有所进步。
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哲学这门课上我们还和重新审视了自己的治学观。例如我曾笃信世界无所谓鬼神,自己也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所谓的宗教和神学只不过是阶级统治一种手段罢了。其实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当双眼被偏见的迷雾所蒙蔽,对事物的观察永远都看不清看不全看不准。随着对语言哲学这门课学习的深入,我发现宗教神学讲的不仅是鬼神,更多的是一种敬畏,一种精神寄托和一种生存的境界。当我们所敬畏的神不再是鬼神而是未知的宇宙和神奇的大自然,我们才是万能的造物主最虔诚的信徒。学术的灵魂在于知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