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浅谈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的互动关系.pdf

格式:pdf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谈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的互动关系.pdf

上传人:aluyuw1 2015/4/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谈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的互动关系.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187 -校园英语/ 翻译探究【摘要】翻译规范是指译者翻译行为的规律性。翻译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然受到特定的历史和文化环境的制约,翻译规范研究在翻译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翻译作为一个复杂的交际活动,译者在这个活动中所发挥的主体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即使在同一社会翻译规范的规约下,对于不同的译者,其主体性的发挥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译本的生成,其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我们可以将翻译视作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选择的过程。本文的目的在于分析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关键词】翻译规范译者主体性互动关系一、引言回顾翻译研究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翻译研究关注的焦点在于两种或多种语言间的“对等”。然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的重点开始从翻译的语言学研究转向翻译的文化研究。伴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翻译行为不应仅仅是简单的“对等”,而是一种受到制约的、具有一定目的性的社会文化行为。翻译研究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翻译行为本身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因此,译者作为翻译行为中的主体因素,是连接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的桥梁,翻译译本是译者不断做出决策的结果。作为翻译规范研究的先驱者,图里首先提出,翻译是一种规范制约下的行为,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它被多种不同的规范等因素所约束。二、翻译规范早在20世纪60、70年代, 一些翻译研究者开始应用规范的概念来研究翻译。作为系统研究翻译规范的第一人,Toury认为翻译是受到社会文化规范制约的活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使得翻译行为受到多种因素不同程度地限制。这些因素不仅包括翻译活动所涉及的不同语言、文化和篇章传统间的系统差异,还包括译者自身认知的局限等其他因素。其中限制力最强的是绝对规则,最弱的是个人风格。两极之间的广泛区域是通常称之为翻译规范的主体意识因素。在不同条件下工作的译者(如翻译目的不同)在遵循翻译规范时通常采取不同的策略方法,最终产生迥异的翻译作品。翻译是涉及两种或两种以上语言和文化传统的社会活动,它在每一层次都涉及至少两套规范系统。在译者翻译的过程中,不同的语言、文化和篇章传统必然常常发生冲突,所以假如没有翻译规范来调节,那么两种不同来源的限制因素之间的冲突,只能在没有规范和标准的情况下由译者个人自行调和,其结果可能是放任自流。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翻译行为总是趋向呈现出某种规律性,有些规律或许在一定时期内还未能显现出清晰的轮廓,但当译者违反这些规律时,属于该文化社群的人们常常会发现并予以批评或排斥。图里将规范分为三种,初始规范、预备规范和操作规范(Toury 1996: 58)。初始规范决定着译作的充分性表达更接近浅谈翻译规范与译者主体性的互动关系江苏师范大学/周琦源语,还是在目标语中更具有可接受性。预备规范涉及翻译政策和翻译的直接性问题。翻译政策指在特定历史、文化时期,操控译本选择的一些因素;翻译的直接性是指翻译是从源语直接翻译还是从其他语种的翻译文本转译而来。操作规范是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引导译者做决定的规范,它是翻译行为的微观选择,是翻译活动中最直接的选择,涉及译文的呈现和语言内容。译者在进行翻译行为时,应当首先考虑预备规范,然后是初始规范,最后通过具体的翻译实践来实现操作规范。三、译者主体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受到了文化学派和后现代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