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哲学阐释学视域中的文原于道(一).pdf

格式:pdf   大小:3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哲学阐释学视域中的文原于道(一).pdf

上传人:我是开始 2023/5/21 文件大小:3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哲学阐释学视域中的文原于道(一).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哲学阐释学视域中的文原于道(一) 】是由【我是开始】上传分享,文档一共【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哲学阐释学视域中的文原于道(一)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哲学阐释学视域中的“文原于道”(一)
摘要]刘勰论文而“原”“道”,这一问题一直是“龙学”研究中的焦点。在伽
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理解”视域中,“文原于道”的观念是刘勰对先秦
以来的儒家之“经”及“圣人之道”作出的“现在”的“不同理解”。刘勰论文
而“原”“道”,意在为“文”寻找终极依据,“文”作为“道”之本体的一种外
在显现形式,自此具备了更为坚固的形而上学的终极依据。
关键词]理解(understanding);视域(perspective);原道;文;终极依据
一、《文心雕龙·原道》篇对“原”与“源”的区别使用
《文心雕龙·原道》的首段经常被看作是概括地说明了作者对文学起源
问题的看法①。按照这样的理解,刘勰在这里是确立了自己“文源于道”
的观念。可是,高诱注《淮南子·原道训》之“原”为:“原,本也。本道
根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故曰原道,用以题篇。 ”1]《稗编·文艺》
解“原”为:“原,按韵书,原者本也,一说推原也,……推其本原之义以
示人也。”2]从《序志》篇“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一句来看,对
刘勰《原道》篇之所谓“原”的意义的理解当取高诱注为宜。此处之“原”
用作动词,“本于”之意,亦即“探究(根本)”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
若就刘勰此处论“文”而言,则“原道”之意为“探究文之根本”的意思。而
且,从整部《文心雕龙》来看,刘勰对“源”与“原”的使用是有明显区别
的。《文心雕龙》中在要表达 source或 origin的意义时,几乎毫无例外
地都使用了“源”字,而且这样的用例很多。“原”字在差不多所有的场合,
都是用作意为“探究(根本)”的动词,如《原道》篇“莫不原道心以敷章,
刘勰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讨论文学,是使《文心雕龙》在当时及后世的
文论著作中得以胜人一筹的重要原因之一。罗素思考为什么智者哲人
于思想的运作中无法逃避对本体论的建构时,曾把这一疑惑归结为生
命主体对“永恒”的追示:“追示一种永恒的东西乃是引入研究哲学(本体
论)的最根深蒂固的本能之一。”6]其实,刘勰思考“文原于道”的时刻,
也正是他追示“永恒”的时刻,在刘勰的观念里,“永恒”就是“道”,“道”
是天地万物得以安身立命的终极。
二、“文原于道”是刘勰对“圣人之道”作出的“现在”的“不同理解”
“道”的原初意义,就是指涉“道路”。许慎在《说文》中所诠释的 “道,
所行道也”7],《尔雅·释宫》的 “一达谓之道路”,即是在“道路”的意义上
对“道”进行的阐释 8]。在这里,“道”是一个描述形而下之客体的实物名
词。以后,“道”的意义从规定人的行动方向的道路,引申、转型为主体
所遵循的一种抽象的道理、准则、规律、道德、道义与信念等。但是,
同为抽象名词的意义,在具体不同的语境中,“道”的使用已经含有本体
与非本体的区别。如《孟子·尽心上》言:“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
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9]在这里,“道”应该只是作
为非本体的道德伦理意义上使用的儒家之道。而《周易·系辞上》言:“一
阴一阳谓之道。”10]《韩非子?解老》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
之所辑也。”11]此处所言之“道”则是在世界的终极本体的意义上使用的。
刘勰的《原道》篇有七处使用“道”,其中只有“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
明,自然之道也”一句,是说明由“道”派生、衍化而形成文学的过程和
方式,即自自然然的道理,其“道”的意义的使用是在现象界层面的使用;
而其余六句均为本体论意义上的“道”的使用,指的是宇宙万物(包括文
学)的本原和终极,是文之为文的终极依据。
可是,问题在于。刘勰在《原道》篇中所“原”之“道”,即作为天地万物
的终极依据之“道”,并不在儒者所理解的居于现世的“圣人之道”中。在
《灭惑论》中,刘勰有关于形上之“道”的论述。他说:“至道宗极,理
归乎一;妙法真境,本固无二。……但言万象既生,假名遂立。梵言‘菩
提’,汉语曰‘道’。”12]而这一形上之“道”,在思想上显然更为接近道家
之“道”。《庄子·大宗师》篇有叙述万物因道而生化的一节 13],《韩非子·解
老》曰:“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辑也。理者物之文也,道成
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 ”14]《淮南子·原道训》曰:
“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
行,鳞以之游,凤以之翔。”15]《庄子》、《韩非子》与《淮南子》都认
为万物因道而生化活动,《韩非子·解老》篇和《淮南子.原道训》之说
显然属于《庄子》的理论范畴。
可对儒家而言,我们知道,尽管孔子有所谓“一以贯之”之“道”,但由于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之“不可得而闻”16]。所以,至少在先秦儒家的观
念里,对“圣人之道”的理解还是限于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
政治的思路。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哉!”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17]可见,曾子所
体察到的孔子“一以贯之”之“道”乃是“忠恕”。《论语·学而》曰:“君子务
他的同时代人一样,刘勰也不得不思考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经”是凭
靠着怎样的依据,上达“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的崇高地位的?而作
为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刘勰对“圣人之道”作出了“现在”的“不同理解”,
即援用经学玄学化的思路,将“圣人之道”理解为“无名”与“无体”之“道”;
再经由圣人体道而有“经”的途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从
而完成了对圣人之文——“经”的本体论意义的建构。
在此,正是借着“圣人”这一中介,刘勰将形上之“道”与形下之“文”联系
了起来。尽管,作为本体的“无”或“道”是无名无形、无声无奥、超言绝
象、不可感知的,而言象究竟出于“道”,正所谓“形器易写,状辞可得
喻其真 ”,形器、万有是可以感知、摹拟、界说和规范的,加以圣人天
成、智慧自备,圣人体“道”而有“文”,“道”凭借“文”而得以显明,圣人
之文就是“经”。这样,本体之“道”就经由圣人显现在“经”中,“经”是圣
人所著而体现着“道”的,所以“经”也就是“道”,“经也者.恒久之至道,
不刊之鸿教也”的命题得以成立。以“经”为“宗”,也就是以“道”为“本”。
汤用彤以为:“宇宙之本体(道),吾人能否用语言表达出来,又如何表
达出来?此问题初视似不可能,但实非不可能。”25]“滴水非海,一瓢非
三千弱水,然滴水究自海,一瓢究为弱水。若得其道,就滴水而知大
海,就一瓢而知弱水。故于宇宙本体,要在是否善于用语言表达,即
用作一种表达之媒介。而表达宇宙本体之语言(媒介)有充足的、适当的
及不充足的、不适当的,如能找到充足的、适当的语言(媒介),得宇宙
本体亦非不可能。”26]
在刘勰的观念里,所谓“充足的、适当的语言(媒介)”,就是“圣人之
文”——经,刘勰又称之为“恒久之至道”。这一“恒久之至道”——经,由
“圣人体道 ”而来。圣人是真正把“道”和“经”认为一体的人,本体即在万
有之中,非在万有之外而另为一物。因而,“原道心以敷章”,则“道”
和“经”自然是统一的,即“经”是“道心”与“圣人之心”合二为一的“道之
文”,是终极本体的显现。在这样的高度,万世之文的典范只能是“经”;
也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经”在本体论的意义上,作为中国文人安身立
命的终极依据的崇高地位就能够得以确立。
很显然,刘勰《原道》、《征圣》、《宗经》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儒家之“经”
找到终极的形上依据。他之所以对“经”之形上依据进行追问,并最终以
“原道”做出回答,其真正目的正在于显露“经”的真正强大——“经”是世
界之终极本原在现世的显现,“经”是“道之文”。有这一依据,了 “经”作
为“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的地位就自此更加坚固而不可动摇。
三、“文原于道”之“文”作为“道”本体的一种外在显现形式
《文心雕龙》首句言称:“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这就
已经为“文”确立了一个远远高出曹丕所谓 “经国之大业”的崇高地位:
“文”与“天地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