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式智慧的源头
《周易》为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关于它的作者和写作
年代,众说纷纭。旧说伏羲作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东
汉马融及唐孔颖达则指出,爻辞说的多是文王以后之事,认为文
王演卦辞,周公演爻辞,对前说作了修正。但今人据《周易》所
反映的史实、所表现的思想以及语言特点、与其他书的关系等分
析,多认为是西周末年卜筮之官根据旧筮辞编撰而成。
作为占筮之书, 《周易》在形式结构上比较特殊。全书分
《经》、《传》两部分。《经》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卦
有六爻,爻分阴( ) 、阳( )。《经》文以“九”表示阳
爻,以“六”表示阴爻。六爻的顺序是从下往上数,依次是“初
六、九二、九三、九四、六五、上六”。每卦包括卦画、标题、
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爻辞是
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每卦六爻,各爻一般依据内容的时间先后
或逻辑层次安排。卦爻辞中又分筮辞与非筮辞两类。筮辞是占筮
的内容和占筮结果的记录;非筮辞是作者的理论说明。非筮辞在
全书中分量较少,但在表现作者的思想、主张方面则很重要。
《易经》是中国哲学、也可以说是东方哲学最古老的一部经
典。长期以来,它被尊为六经之首、三玄之冠,甚至被认为囊括
天、地、人的一切知识,是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就
其哲学的本意说,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要探寻人和社会存
在的合理性根据;二是要探寻人和社会合理存在的可能性根据。”
就其理论思维的意义说, 上述两层意思又可以归结为一点:即天
人之间的内在同一性问题。
《周易》中体现在乾坤八封、阴阳五行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为中国传统思想发展提供了活跃的机制和动力。它的象数思维使
中国人形成了重感性形象而轻抽象本质的重实践、重主体的思维
特征;阴阳变易法则又为中国人重循环变易,而轻创新求异的变
易性特征找到了源头;保合太和境界则体现了中国人求和谐重整
体的大一统思想;而它作为占筮之书的主要职能更是为中国人忧
患意识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周易》给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是重大的、深层
次的,正是它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初始的面貌、特性和走向,反
映了当时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审美意识及风俗
习惯。
《周易》新注本有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李镜池的《周易
通义》、闻一多的《周易义证类纂》等。
欧洲心理学家荣格说:“如果人类世界有智慧可言,那么中
国的《易经》应该是惟一的智慧宝典。我们在科学方面所得到的
定律,十有八九都是短命的,只有《易经》沿用数千年,迄今仍
有价值。”《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源头,它的原理贯穿天、地、人
三才之道,凝聚了中国文化在漫长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对自然和人
生规律探索的经验成果。易道的核心就是一种把对世界的认知和
自身的价值,在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密切结合的管理模式,它包含
着许多具体的经营策略,涉及到现代管理者们关注的诸多问题。
重视实践的思维方式:
心理学家荣格把《易经》同西方传统思维进行了比较后,发
现它不同于西方的因果思维,它不是线性的,而是“集合”的,
不是历时性的,而是“共时性”的。也就是说“《易经》属于经
验综合型思维,不是逻辑演绎型思维,是在观察实际经验的基础
上形成的,不是在某种假设推导中形成的。”正如北京中医药大
学张其成教授说的那样,它是“从现象出发去探讨事物规律”。
《周易》总是先由卦象中得到具体物象,再从这些物象中引
申出高卑,下济、光明、盈亏、好恶等功能意义。中国哲学的实
践经验主义正是源于此,它较少探求抽象本质,而倾向于实际的
可感、可知的思维方式。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一项以行动为主体的活动,任何决策
的发出必须以实践的思维为基础,任何决策的执行必须以务实的
态度去完成,重实践的务实思维模式是企业领导者们必需的素
质。
领导者的忧患意识:
作为一本占筮之书,它的主要职能就是防患于未然。《周易
系辞下传》云:“《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可见,《易》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们防患于未然,
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忧患意识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永久的命题
即源于此。之后,有关这个命题的论述绵绵不绝。
在《周易》看来,防患于未然的关键在于个人主观上的道德
修养。《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说君子白天进德修业,晚上反省忧虑,就不会有什么灾害降临到
自己身上。可见,只要自己修德警慎,就能防患于未然。
当然,防患于未然也是一个具有实际可行的、能操作的具体
技巧,这就是“早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
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