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三章翡翠的优化处理及鉴别
翡翠的优化处理在2003年11月1日实施的GB/T16552-2003“珠宝玉石名称”中有明确的定义“用于改善珠宝玉石的外观(颜色、净度或特殊光学效应)、耐久性或可用性的所有方法”,分为优化和处理两类,并将翡翠饰品的优化处理方法归纳为漂白浸蜡、漂白后充填、染色、覆膜、热处理五种方法。除“热处理”属优化类别外,其余的均属处理类别。漂白后聚合物充填的改善方式已深入翡翠饰品内部,并注入新的物质固结,染色处理使翡翠饰品产生鲜艳颜色,加入了外来色素物质吸附在翡翠饰品表面或表层,并可通过裂缝深入到内部。
“A货”为翡翠饰品没有经过任何人为的因素(物理、化学)改变翡翠的质地和色泽。“B货”为翡翠饰品由于原来质地、色泽较差,通过加热、酸碱浸蚀清洗,使色泽更加显示,尔后加压注入不同类型的聚合物(如环氧树脂),使质地更加牢固、通透。“C货”为翡翠饰品原来无色或绿色、紫色很浅,通过化学方法(为主)增色,使颜色更加鲜艳、醒目。“D货”实质上是一种仿翡翠绿颜色饰品,如民间流行的“马来玉”、染色石英岩、密玉,以及翡翠绿色的玻璃饰品等。为了更好的改善翡翠饰品的质地和色泽,并出现综合处理方法,如“B+C”。
一、翡翠的“ABC”货
漂白处理翡翠
这种翡翠的处理方法与B货相似,只是未作充填。因此,鉴定方法也与B货翡翠相似。但多数情况下漂白程度较轻,不易发现,只有在抛光的样品表面才留下极细的裂纹或熔蚀坑,因此鉴别较难,需要十分仔细才能找到线索。
浸油浸蜡处理翡翠
浸油浸蜡处理较为普遍,有的为了保护翡翠,同时也用于掩盖裂纹、增加透明度。浸油浸蜡处理翡翠的鉴别不难,因为通过该方法处理的翡翠一般都具有十分明显的外部特征,比较典型的是明显的油脂和蜡状光泽,同时也可能找到油迹或蜡迹。此外也可通过的一些专门的方法予以鉴别。如在盐酸中浸泡,油和蜡被溶解,裂纹得以恢复;在酒精灯上加热可使油和蜡出溶;用红外光谱可见明显的有机物吸收峰;浸油者可显黄色荧光,浸蜡者可显蓝白色荧光。
翡翠饰品的热处理
使黄色、棕色、褐色的翡翠转变成鲜艳的红色,即促进氧化作用的发生,使褐铁矿经加热失水,变为赤铁矿。
过程:选料(黄色、棕色、褐色)→清洗→加热→冷却。
加热温度不能太高,升温速度要缓慢,当翡翠颜色转变为猪肝色时,开始缓慢降温,冷却后翡翠就呈现红色。为了获得较鲜艳的红色,可进一步将翡翠浸泡在漂白水中数小时,进行氧化,以增加艳丽程度。
热处理其过程同天然红色翡翠,一般不必区别,也不易区别,只是热处理后有一种”干”的感觉。
漂白处理翡翠对比
左边为未经漂白处理的翡翠,内部可见暗色杂质,透明度也不好。右边为漂白处理后的翡翠,提高了透明度。内部也纯净多了。
未经漂白处理的翡翠
漂白处理后的翡翠
充胶翡翠(B货)表面蜘蛛网状粗糙面
整个玉器表面布满了不规则的裂纹和凹凸不平的腐蚀斑块。这是翡翠经强酸腐蚀后留下的痕迹。
色根是一种颜色生成现象,指条状、片状、块状绿颜色的深浅具渐变特征并深入结构内部,或颜色由深至浅渐变。
染色翡翠(C货)裂隙中颜色集中现象,但没有色根。
染色翡翠
褐红色染料沿裂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