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6
文档名称:

中医入门——中医西医的比较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897KB   页数:1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医入门——中医西医的比较课件.ppt

上传人:小马康康 2017/11/11 文件大小:89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医入门——中医西医的比较课件.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问道中医之入门 ——我的中医学习之再思考
金华市中医医院臧敏
2015-06-18
引言
懵懵懂懂,学习中医十余载。和大家一样,科班,从中医基础至中医内、外、妇、儿、针灸等,大三开始学习经典,选读教材。虽然每门课程成绩优异,但直到这十多年之后才发觉,可能我们学习中医的方法存在问题。
思考过吗?
我与中医
上大学前没有想法。语文、文言文基础较好,学习中医“很容易上手”,中医古文、中药、方剂都自学。但仍然对医学没有概念。大三学习经典、针灸、中内等,给韩国留学生补课,被逼发奋学习。
实习时候接触病人,才体会到中医有用,但仍不得其要。
我与中医
捷径: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研究生阶段(类似规培生活):临床、临证。管病人、思考。每一种专科病,西医治疗指南、进展,中医理法方药(仍跳不出中诊、中内,有时候会联系中基)。
从医后,专科的中医、西医应用。“医工”。
“十年一台阶”,如今,思考:中医的学习方法对不对?经典怎么用?处方是中药的堆砌还是落眼于每一味药?
思考后,
我做了什么?
2017/11/11
从中药学的角度学习中药。
重读中基、《伤寒论》等。(没做完~~~)
学台的应用筛选过的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医院的中医群、巴山夜语、吴门医述、中医书友会等)
2017/11/11
认识中医 中西医异同
中医课程
西医课程
中医课程内容
西医课程内容
中基(理论基础)
解剖、生理、生化
阴阳、五行、脏象、气血精津液、经络
器官、代谢、信号传导
中基(病因病机)
病理、病生、免疫、微生物
“外感六淫”;邪正、阴阳、气血失常
微生物感染、免疫应答、器官功能障碍
中诊
诊断学基础
望闻问切、舌诊、脉诊,“证”
视触叩听、理化检查,“病”
中药、方剂
药理
中药、方剂理论、治则与治法
药理学
中医临床
临床
理法方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针药结合
对因;对症
2017/11/11
总结:
中医面对人体,利用“阴阳五行、脏象、气血精津液和经络”来认识;西医利用“遗传、器官、物质代谢、信号传导”来认识。
中医发病、机理,利用“外感六淫、邪正盛衰”来认识;西医利用“病原体、免疫应答、器官功能障碍”来认识。
中医诊断,望闻问切(舌诊、脉诊),重视人体动态变化、主观体验<气?>;西医视触叩听、理化,重视客观形态<形?>。
中医中药、方剂有理论、有治则;西医未成系统。
中医临床强调理法方药、辩证、整体;西医病因、局部论治。两者都各有长短。
2017/11/11
我们一直在做一件事:
用西医的套路在学习中医。
是否可行?是好、是坏?
可行。因为可以看病。“上工、中工、下工”。
不好。因为理论薄弱、病机不参、应用生硬、药理未通。举例:方剂加减,加减一味、二味,有何讲究、简单堆砌吗?为何取此药不取彼药?为什么要讲究炮制?
怎样改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