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用童心换取童心构建平等师生关系.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用童心换取童心构建平等师生关系.doc

上传人:170486494 2017/11/11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用童心换取童心构建平等师生关系.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用童心换取童心构建平等师生关系
马港镇小李琴
摘要: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艺术》[1]中认为:教学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上都在于教师忘却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功首先是师生相互关系决定的。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一直是以管理者、指导者的身份出现的,这样的师生关系固然有利于树立权威,但已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需要。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随着多种信息渠道的开通,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绝对占有者,不再是只能让学生仰视的“权威”。师生之间,无论是在知识上,还是在道德上,都在发生着角色的转变。在新形势下,要求教师必须变革自己的知识观、教学观,重新构筑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是人和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间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教育过程的进行和教育目标的达成,所谓“亲其师,听其言,效其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童心平等师生关系
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2]中提到:教育,需要我们常常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时常保持一颗“童心”,以儿童的自然天性与天赋资源为基础,尊重儿童文化。那么如何站在儿童立场,构建小学教育教学中平等的师生关系,本人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用童心换取童心,守护儿童天性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带有很大成分的具象性和片面性,如果总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那么孩子的一切言行都是幼稚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3]一书中提出:“学生在本质上具有向您敞开心灵,倾吐自己的感情和思想的精神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朋友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有时不妨也采取换位的思考,静下心来听听学生到底想要表述什么,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有一颗童心,才能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找到接触点和共同点,把握教育的契机。苏霍姆林斯基[3]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一个孩子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和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河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孩子!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孩童时代,童年的印象对于一个小学工作者来说,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财富,有了它,在探索儿童心灵世界的时候,可以少走弯路,并能理解学生的纯真童心,把握他们的情感世界。儿童年龄虽小,但他们都是有主见,有思想的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尽情表现自己才能的自我意识是当今儿童的特点,除了课堂教学交流外,我们应在课间多和学生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等,时时以朋友的身份和儿童交流,游戏,用心聆听他们的心事。同时儿童小学期间对教师在情感上是依附的。为了得到教师的关注和赞许,他们会努力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老师的要求,我们教师要转换看问题角度,尝试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尽力使自己具备“童心”——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的兴趣去爱好……这样才能构建平等师生关系,尊重儿童的意见和要求,真正走进儿童世界,感受儿童的美好。
二、用童心换取童心,尊重儿童个性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告诉教育者:“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人的精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