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6
文档名称:

中风().ppt

格式:ppt   大小:364KB   页数:6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风().ppt

上传人:012luyin 2017/11/12 文件大小:3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风().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三节
中风
一概述
(一)概念
中风是由于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蹇塞/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的病证。
多见于老年人,四季皆可发病,冬春多。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性善行数变性质相似,从广义角度认识风病类比而名之“中风”,与《伤寒论》太阳病之中风证名同实异,炯然不同。
中经络神清,舌强语蹇病轻
半身不遂
口眼喎斜
中脏腑神志模糊,不省人事病重
源流
首见《内经》
“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返则死。”
“阳气者不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仆击,偏枯······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
①描述了卒中之征,如“大厥”,“薄厥”。
②提出了本病的病机与气血上逆有关。
③阐明了本病的病因与情志饮食有关
唐.《千金要方·诸风》具体描述了“诸风”,“风痱”等,在治疗上主以小续命汤、大续命汤,排风汤等,显然仍以外风主论。
宋.《济生方》有荣卫失度,腠理空疏,邪气乘虚而入,及其盛也,为半身不遂之说。
综上所述,唐宋以前对中风的病因的论述以“外风”学说占统治地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但其中风症状的描述,特别是《金匮要略》中提出中风的四个阶段,为后世对中风的研究仍有很大启迪。
金元
刘河间首先提出“中风偏枯者,由心火暴盛,而水衰不能治,则水实克金;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胜,则卒暴僵仆”。认为中风之由仍“心火暴盛”。
李东垣“中风者,非外来风邪,气自病也,凡人午逾四旬,气衰之际,或因忧喜忿怒,伤其气者,多有此痰。”即“正气自虚”。
朱丹溪认为中风的主要原因在于“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以“湿痰生热”立论。
鉴于上述,可见金元医家对中风的病因一扫外风之说,突出以内风立论,“火”“气”“痰”三种病理因素在中风发病中的重要意义,可作中风病因学说发展的一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