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西方现代派文学习题集.pdf

格式:pdf   大小:401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方现代派文学习题集.pdf

上传人:鼠标 2023/6/8 文件大小:40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方现代派文学习题集.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西方现代派文学习题集】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习题集】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西方现代派文学》课程****题集一、。《尤利西斯》的思想内容。《变形记》所表现的异化主题。《局外人》中莫索尔的形象。《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内容。。“反小说”特征。。“反戏剧”特征。《百年孤独》的思想内容。。二、。?。??现代主义文学异化主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8.《恶之花》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非个人化”理论??22.《毛猿》的思想意义。。?“约克纳帕塔法世系”?。?28.《禁闭》的思想内容。。?:..“黑色幽默”。?。34.《椅子》的思想内容。《窥视者》的主题是“窥视”?36.《窥视者》的艺术特征。。?三、单选题(略)……四、填空题1(略)……答案一、、传统文学重视模仿,而现代主义是表现艺术。传统文学注重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认为靠理性反映出的这个客观世界是真实的。现代主义文学具有整体“向内转”的性质,注重描写作者自己的主观精神、情绪和感受。现代主义者认为摹仿和复制,得到的只是虚假的表象,要突破表面现象,表现内在的、本质真实的世界。它是一个主观的精神世界,是神秘的、隐藏着的,文学的目的就是揭示这个神秘隐蔽的世界,因此隐喻和象征就成为了必要的表现手段。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通过对腐尸、恶魔、吸血鬼、猫、等丑恶意象,以及各种颓废、病态和荒诞的感觉表现,将他的诗歌引入到隐喻和象征境界之中,直指死亡这个神秘而本质真实的世界。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人变甲虫这一荒诞事件,隐喻了现代人的异化的生存本质。:..2、传统艺术重视描写客观性的形象,现代艺术重视描写主观性的形象传统文学为了达到成功地摹仿的目的,注重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地描写、理性的分析和评价。现代主义文学为了更好地表现主观精神世界,往往无视事物的本来面目,运用变形和荒诞手法描写主观性的形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甲虫,《毛猿》中身强力壮的工人撞不动弱不禁风的太太小姐;《鬼魂奏鸣曲》中人与死尸、鬼魂、幻象同时出现在舞台上,这些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不合情理的,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也不可能出现。它们用运用的是变形与荒诞手法,意在揭示更内在的真实。3、传统文学采用以叙事、描写和评价为主的方法;现代主义广泛运用意识流作为写作手段。传统文学中无论叙事、描写还是评价都是逻辑式的、物理时间和空间的,它隐含着对运用理性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信心。现代主义者认为理性根本不能把握世界,只有靠非理性的直觉、下意识、梦幻等才能把握。因此,作家不局限于单纯描写人物的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思想和感情,而广泛采用了意识流的叙述方式。他们放弃了对人物言行的评价,大量采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的方法,将人物的直觉、想象、梦境与幻觉、记忆、现实完全混在一起,打破传统的时间空间观念,达到充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4、传统文学采用理性、有序、因果式的结构方式;现代主义文学采用片断式、破碎式、多重式结构方法。传统的小说和戏剧通常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连贯性和丰富性,诗歌也注意语言的逻辑性。现代主义诗歌靠语言反语法、反逻辑性的奇妙组合,制造出奇妙的境界;小说和戏剧也很多打破了传统的情节结构方式,如意识流小说通常以“心理时间”为结构,无视时间和空间的理性化次序和逻辑关系,时间上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混在一起,空间上也随意置换,人物的意识在过去、现在、将来的时空中自由穿行。、通过人物身份的隐喻关系,反映人类生活的基本事实。在作品中,布鲁姆、莫莉、斯蒂芬他们分别对应着父—母—子这三种关系。小说写了父母寻找儿子、儿子寻找父母、以及父子、夫妻、母子这三重关系;同时,在小说中,布鲁姆代表了感情,莫莉代表了***、斯蒂芬代表了理智,三者都有缺损,所以生活并不幸福,小说结尾也暗示了三者结合——其实是感情、***、理智的结合,将会给生活带来转机,将能出现一个新的完美的家庭。父—母—子,感情—***—理智,可以代表人类生活的基本内涵,这样,将发生在三个都柏林人身上的故事,引向了人类生活本身。2、通过标题、故事结构、人物形象三者与古代神话原型形成对应关系,展示“流亡—回家”这一母题。“尤利西斯”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俄底修斯的罗马名字。在奥德赛中,故事的核心是俄底修斯在海上漂泊十年后,回到家乡,发现家被求婚者占据,有家难回,后来他设法与儿子和父亲取得联系,在他们的协助下,杀死了求婚者,夺回了家园。首先,小说在标题方面与俄底修斯故事的形成对应关系,表明作者要讲一个现代的俄:..底修斯的故事。其次,在结构上,它将现代三个都柏林人十八个小时的活动与俄底修斯的十年飘泊相对照,模仿了荷马史诗的结构。荷马史诗中,第一部分写忒勒马科斯出发寻父,第二部分写俄底修斯的漂泊生活,第三部分写二人一起回家除掉求婚者夺回家园。在作者写作时,将《奥德赛》中的人名、地名或情节作为各章的名称,比如第一章叫“忒勒马科斯”,是俄底修斯儿子的名字;第十七章,叫“伊塔卡”,这是俄底修斯的家乡的名字;第十八章叫“珀涅罗帕”,这是俄底修斯妻子的名字但发表时,为了让读者的精力集中在书中人物上,反这些章节名称都删除了。再次,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奥德赛》的故事以父——母——子的活动为中心,《尤利西斯》也是这样。3、通过与古代神话的对应,暗示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古代的父亲凭自己的智慧和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冷酷地杀死求婚者,夺回了自己的家园;现代的父亲不再是战胜一切的英雄,无论是精神上还是***上都阳萎了,他成了一个彻底的庸人,他将家园主动让给了别人,自己把自己给放逐了,只好孤独绝望地在大街上流浪,无力夺回自己的家园。古代的妻子忠贞不渝,等着自己的丈夫归来。现代的妻子却被肉欲支配,将情人领进家中。古代的儿子对父亲抱有坚定的信仰,驾船出海寻找父亲,并且帮助父亲杀死求婚者,成为父权的维护者;现代的儿子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失去了对父亲的信念(背叛国家、民族、宗教、家庭)。他虽然也希望找到父亲,但完全失去了务实的能力,沉浸在对现代哲学和艺术的冥想中,脱离现实生活,在酗酒、嫖***、打架中寻找刺激,是位精神分裂者。通过对照,展示了现代人在精神上的全面痿缩状态。(4)作者力图将这部作品写成现代人的精神史诗,表达自己对现代西方社会的看法小说表现了虚无主义、庸人哲学和肉欲主义使现代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处于孤独绝望、精神崩溃状态,只好到处流浪。小说还探索了西方社会的出路问题,认为理智、感情、***的结合,将会给生活带来转机。现代文明就是破坏了三者的统一性和和谐性,才出现了致命的问题,必须重新实现三者的结合,才能重新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小说明显受弗洛伊德的思想的影响,也是作者本人关于“流亡就是我的美学”的艺术化体现。、强烈的批判和否定精神强烈的批判和否定精神现代主义文学以整个现代文明以及它的理性主义基础为批判对象,揭示传统的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对人的压迫。它从个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批判整个文明体系,与现实主义文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批判社会制度完全不同。从波德莱尔到卡夫卡、从未来主义到超现实主义,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这正是尼采所宣扬的“上帝死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精神。2、异化主题所谓异化,是指事物离开自己的本质,走向自己的对立面。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相互依存的关系被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所表现的异化主题,基本上是围绕着上面所说的四种关系来进行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后三种关系的异化状态。象卡夫卡的小说、艾略特的《荒原》、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都是异化主题的重要作品。3、荒诞感荒诞是一种极度虚无的、极度无意义的、极度不合理的生存状态。现代主义者认为:世界是非理性的,荒诞是社会人生的本质状态,必须要认识和确定荒诞的绝对性,才能产生克服荒诞的勇气和力量。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写道,上帝是个暴君和骗子,没有上帝,没有真理,生存毫无意义;萨特在《恶心》中说:“我理解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荒诞这个东西,我要确定荒诞的绝对性”;超现实主义则认为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更为纯粹的精神世界,梦境和幻觉比现实更真实。4、孤独感、恐惧感既然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荒诞的,理性和信仰已被证明是人编造起来自我欺骗的神话,那么,生存也会变得极不可靠。“我是谁?”“来干什么的?”现代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孤独感与恐惧感不可避免。乔伊斯《尤利西斯》和赫尔曼·黑塞《荒原狼》描绘了现代人的流亡状态,而卡夫卡的小说则展示了绝对的孤独状态下的恐惧。。(1)《变形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状态。作品将触角伸向了人类最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中。卡夫卡在他的日记中说:“现在,我在自己家里,有那些最亲近的,最充满爱抚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陌生。”而《变形记》是他这种体验的结果。在作品中,格里高利变成了一只甲虫,不论他的形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的家庭关系的本质却并没有变化:他是他父母的儿子、妹妹的哥哥。过去他是家庭的支柱、妹妹的骄傲,但正由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全家对他的态度由可怜、同情逐渐变为厌恶,将他看做全家一切不幸的根源。最后拒绝承认他就是格里高尔,想早点把他弄走。一旦失去财物和荣誉的双重价值,亲人在这个时候变得陌生,神圣的亲情被剥去了伪装。通过变形,显示了人与人之间最可靠、最温情的家庭关系,其实已经被这个物的社会异化成了金钱关系。在这种尺度下,人无异于工具,只要失去了用劳动换取金钱的能力,人就成了非人,失去他的社会属性和家庭身份。(2)《变形记》反映了人的现实行为与他的本质需要之间的异化状态。变形后的格里高里失去了人的形体、人的工作以及对人的食物的兴趣,有了虫性,但却保持了更本质的人性:他喜欢自己卧室中的画、喜欢妹妹的琴声,将它看成自己最好的粮食。但这些需要在亲人的眼中却一文不值。这样,他终于认识了自己。过去他是谨小慎微的职员、家庭的支柱、妹妹的榜样,通过变形,发现了自己存在的荒诞——原来过去亲人们和他自己重视的都是这轮虚幻的光环,原来过去自己为之奔波、为之奋斗的并不是本质的需要,而是异化的结果。现在他开始关心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学会了拒绝和抗争,他极力保护自己的画不被拿走,还想把妹妹和她的琴带到自己的房间里不让她离开。——其实:..变形本身就是一种拒绝:通过对做人的资格的放弃,摆脱职业的艰辛和家庭重任,反抗传统的生存方式和人生价值观。但这是种绝望的反抗,格里高尔因为变形而更加无力无助,无法在斗争中取得胜利。格里高里发现这个现实后,消灭自己的决心比他的父亲和妹妹还强烈。《局外人》中的主人公,一个存在主义的英雄。莫尔索是一个“局外人”的形象。(1)局外人的生活态度。莫尔索是个小职员,表面地看,他过着与普通人没有两样的生活:工作、游玩、交际,但是,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他不愿象大多数人那样认定自己的社会角色,作为儿子、作为情人、作为职员应该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为,不是他关心的。他对这一切都无所谓,仿佛与自己无关。(2)荒诞生活的觉醒者。莫尔索之所以采取局外人的生活态度,是由于他认识到生活是荒诞的:为什么母亲死了一定要流泪?为什么就不能第二天去看电影、和女友***?而自己确确实实是爱母亲的。他不接受社会道德规定给他的角色,而是服从自己的内心。在社会强大的秩序面前,莫尔索并不企图改变什么,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意念中,把世界变成自己。通过对自身存在状态的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意义。加缪评价道:“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著而深沉的***,对于绝对和真实的***。”(3)“局外人”是一种反抗形式。莫尔索不愿意过常人一样荒诞的生活,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需要极大的勇气,虽然可能被人指责为没有灵魂、没有人性、没有道德,但是他非常明白自己生活方式的意义,并认定了自己的道路。但是却没能贯穿到底。在他开枪前,他还像反荒诞的英雄,但开枪却使他成了个懦夫。因为他当时完全不是处于非开枪不可的境地。作者说,这个完全服从于内心的人当时处于恍惚状态,而他的恍惚状态使他失去了局外人的生活勇气。但最后,当他从恍惚中清醒过来,拒绝为自己辩护,拒绝向神父忏悔,又维护了作为局外人的尊严。(4)被社会抛弃的局外人。莫尔索被判死刑,表面地看,是由于他开枪杀了人;内在地看,却是社会根本不能容忍局外人。社会法则是“适者生存”,他既然不能扮演社会规定给他的角色,就会被社会淘汰出去。但这个结果并不重要,就像西西弗斯对抗的巨石,重要的是将它推到山上去。,以夸张和荒诞的手法描写了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一个小岛上的美国空军的生活。小说以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围绕着军规写了各种违背生活真实的荒谬的人和事。情节虽然荒唐,但却揭示了人类生活的本质真实。(1)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悖论,暗示了世界的无理性状态。在作品中,二次世界大战,只是作者借用的一个符号。战争的正义与否,并不是作品所要关注的内容,它只是为第二十二条军规提了表现场所,借以体现人们在无所不能的制度控制之下的生活处境。作品主要写了两种类型的人物,一种是饱受军规折磨,充满无奈感,麻木不仁,醉生梦死,丧失个人意志的普通飞行员,一种是不折不扣执行和操纵制度,维护军规权威的官僚和投机分子。:..人类按照理性原则制定社会规章制度,本来目的是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但现在却演变成了“第22条军规”,它无所不在、神通广大,反而成了扼***们美好愿望,控制人的命运的异己力量。这就是人类生活的悖论。这种悖论的出现,说明了人类生活本身的无理性状态,正是它,将人类的生活变得荒诞。(2)揭示了现代人类“有组织的混乱”和“制度化的疯狂”。现代人类建立了更严密更完善的社会组织制度,表面上生活规律化、有序化了,但其实反而加巨了生活的混乱与疯狂,因为有组织的混乱必然更混乱,制度化的疯狂必然更疯狂。小说以战争为背景,而战争就是人类最大的有组织的疯狂行为。作品中卡思卡上校的利用军规,对一切轰炸任务总是主动要求部下执行,并声称对“我对损失人和飞机根本无所谓”,这一切的背后实际上是为了早日当上将军;布莱克上尉为了向上爬,掀起了宣誓效忠运动,凡是来情报室办事的人,必须签字效忠,并高唱国歌;负责操练的谢司科普夫是个战争狂人,一心想通过阅兵式出人头地,他发明了一种行进中不挥动双手的步伐,被誉为“军事奇才”,一举升为中将;伙食管理员迈洛组建了跨国公司,连德国政府都入了股,一边和美军签合同,包炸德国桥梁,一边和德军签合同,包打美国飞机,从双方都能获取巨大利润,甚至用美国飞机轰炸美国基地。这一切莫不是利益驱使下的疯狂行为,而在组织化、制度化庇护之下却畅行无阻。(3)塑造了尤索林这样一个黑色幽默的“反英雄”形象。他本是一个热情、诚实、而富有正义感的爱国青年,相信战争是张扬正义、维护真理的神圣事业。他空战十分勇敢,并被晋升为上尉。后来他终于明白战争不过是卡思卡特上校之流升官发财的工具,他不愿再为此卖命,但又无法摆脱军规的控制,觉得自己会非死不可。他成了一只惊弓之鸟,老说有人要杀他,执行任务时吓得魂不附体,并装疯卖傻,后来干脆拒绝执行飞行任务。他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并不麻木不仁,醉生梦死,而是清醒地认识到了生存的荒诞,在无可奈何之中,他选择了以自我嘲弄来戏谑地对待这个荒唐的世界。如赤身***参加授奖大会,半夜潜入作战室里偷偷移动地图上的轰炸路线,最后他架飞机开了小差。这种一种特殊的反抗形式。、主体的零散化后现代主义文学中,人所体验的不再是完整的世界与自我,而是一个游离于碎片般的世界和欲望幻觉中的非我。人没有了自己的身份,只是一个非中心化的存在。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现实身份和属性,成为类的典型;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人虽然抽象化、符号化,但因此更加本质化;后现代作品中的人,不仅失去现实的身份,而且失去本质属性。人生不过是一堆感觉的碎片、想象的集合、欲望的堆积,荒诞就是人生的本质,没有必要去反抗它。如《等待戈多》《嫉妒》。(2)解构策略——深度模式的削平。传统文学作品有明显的社会倾向,以探索社会正义和生活真理为己任;现代主义作品对终极价值和绝对自我的执著,作品采用结构主义策略,通过将作品引入某种象征体系,从而追求深层意蕴。后现代作品则将这一切都平面化了,对精神、价值、终极关怀之类不感兴趣。他们否定自己作品具有深层的意义,并且通过对传统语言及其意义确定性的消解,来试图摧毁一个特定的思想体系和它背后的整个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系统籍以维持自己势力的逻辑。(3)不确定性传统文学和现代主义文学依据丰富的艺术手段提供意义。靠内在的逻辑性,作品的构成元素都指向同一个中心,具有统一性和确定性。:..后现代主义者强调非中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以随意播撒所获得的零乱性和不确定性来对抗中心和本原。后现代作品难以诠释,主题、形象、情节、语言都具有不确定性。通过这种不确定性,使作品建立读者中心,使阅读成为一种积极的活动,使作品成为一个开放的、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文本,从而破除对中心的意识形态信仰。“后现代主义拒绝解释,否定文本”。保罗·德曼认为修辞学“根本抛弃逻辑而展现令人眼花缭乱的关联的可能性”,巴勒斯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体系构成了最大障碍。”(4)取消艺术与生活间的界限。传统的美学观强调生活与艺术的距离,艺术表现人的理想。后现代主义文学家在破除现代主义形成的“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等一系列的二元对立结构后,确立了以大众文化为主潮的一元文化,这样“一元”的大众文化潮也正在使写作呈现大众化的趋势,使创作队伍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距离正在消失,娱乐精神占据了文学舞台。后现代主义认为,世界就是物的世界,人生不过是一堆支离破碎的感觉碎片,真理并不存在,理想是荒诞的梦呓。他们所要做的就是再现无逻辑无秩序的物的世界,因此只需要复制、拼贴就可以了。他们无视一切艺术规则,以“反小说”、“反诗歌”、“反戏剧”来填平艺术与生活的鸿沟。(5)反讽的普遍运用为了再现无逻辑无秩序的物的世界,颠覆一切神圣的事物,后现代主义普遍具有反讽的艺术风格。反讽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即言非所指。后现代主义文学通过复制、拼贴、戏拟、黑色幽默等手法,制造反讽效果,实现对历史与现实的解构。、内容方面:新小说认为文学不可能介入生活,小说只能在它自身中寻求存在的意义。(1)瓦解意义、消解深度。传统小说追求社会意义、思想深度。但新小说认为:“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诞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作家一旦要设法使文学表现某种社会意义,那么文学开始退缩并消失了,因为意义是人为赋予给世界的,破坏客观世界的真实面貌的。罗布-格里耶甚至宣称,他不共戴天的敌人就是意义。要“铲除关于深度的陈旧神话”。无意义、无深度,才能真实地再现生活本身。他说“我们必须制造出一个更实体、更直观的世界,以代替现有的这种充满心理的、社会的和功能意义的世界。”(2)以“物”为中心,避免思想与情感的介入。传统小说以人为中心展开情节,叙述故事。新小说认为这是受人道主义思想影响,把人作为世界中心,使事物都染上了人的主观色彩。而世界是独立于人之外的物构成的,人只能通过视觉看到事物的外表。“以人物为主体的小说完全属于过去,它标志着一个时代:一个推崇个人的时代。”而今天,人不再是世界的中心,人不再自己创造自己,它被世界创造,人与物的关系不是认识论上占有性的主客关系,而是靠视觉联系的共在关系。新小说根本不描写人群与社会,更不描写人与环境的关系。有的小说连人物也没有,充塞着大量的物。有人物的小说,人物也没个性、没有情感、没有行为动机,完全被当成了“物”,如果说人与物有什么区别,那就是人有视觉,像是台随场景转换的摄影机,毫:..无感情地摄下他所看到的一切。2、艺术上:新小说要全面颠覆传统观念,将读者的注意力从“写什么”转移到“怎样写”上来,即从故事转移到叙述上来。从叙述方法来看,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1)元虚构和戏仿的手法。新小说从一开始就不断揭示小说是作者虚构的,不断打破读者对“真实”和“意义”的阅读期待。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明白,小说不过是一种语言游戏,现实不过是叙述语言虚构的产物。新小说还****惯借用大众最熟悉的传统小说小说样式,却破坏它们的叙述法则,打破读者的阅读期待。如《橡皮》借用侦探小说样式,但小说中的侦探不仅没能调查出事件真相,反而糊里糊涂打死了受害人,小说是对传统叙述模式的颠覆。(2)“窥视者”叙述视角。传统小说的叙述者犹如万能的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受时空约束,明察人物内外世界。新小说认为,这种全知全能的叙事是不真实的,过于主观虚幻。新小说将它的叙述者放在一定的时空之中,去看、去感觉、去想象,他犹如一个“窥视者”,他的叙述仅限于视线所及。如《嫉妒》。(3)蒙太奇与拼贴法传统小说按照因果关系和事件顺序发展的。新小说打破传统的时间空间顺序和故事逻辑,采用蒙太奇和拼贴法,把一些完全不相干的生活场景拼凑组合在一起。西蒙的《佛兰德公路》把历史和现实排在我们面前,把各种互不相关的场景、语言、动作、记忆的片断交错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光怪陆离的画面组合,被称为“绘画文学”。、寓言性的内容黑色幽默小说不追求情节和细节上的真实性,而追求整体的象征性、寓意性,就象寓言一样,以表面上的违逆生活真实达到最大限度地接近生活本质,从而表现更高意义的真实。黑色幽默追求思想内容的抽象性与普遍性。在他们看来,疯狂和荒诞状态是人类的社会的共同命运,黑色幽默就是要剥去那些所谓庄严神圣事物的伪装,露出它疯狂而荒诞的本质来。如《第二十二条军规》写现代制度演化为荒唐的悖论,人受到它的控制,无法逃避;《万有引力之虹》写科学与***皆趋向于死亡,受到死亡的吸引。它们以二次大战为背景,但都不是对二次世界大战本身进行客观性的真实描写,而是采用了变形的、荒诞的写法;也不是以揭示战争的罪恶、战争的灾难为主题的,而着重表现一个寓言性的命题,表现人类文明本质的荒诞和疯狂。2、“绞架下的幽默”“黑色幽默”的小说家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它最大的特点是将痛苦、残忍、荒谬的事实与平静、冷漠的反应并列起来,最终一笑了之。幽默自古皆有,文学作品中也常常露面。传统文学中的幽默是一种自信、乐观的幽默,一旦面对悲壮或崇高的对象,就会收起笑脸。黑色幽默的笔下,没有庄严与崇高的事物,即使痛苦和不幸,也是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他们以哈哈镜式的眼光来反映世界,以夸张、变形的手法描写一切事物,突出喜剧效果。3、反英雄式的人物黑色幽默喜欢将他们的人物放在历史或现实的重大事件中,如二战背景中,但是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以“局外人”“边缘人”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处境,拒绝象传统小说中的人物那样作出英雄的选择,他们平庸懦弱、猥琐世故或者疯疯癫癫。但他们同时又是真正的现代英雄,因为实质上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他们拒绝象常人那样跟着社会和体制发疯,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识。正如在常人眼中他们是疯子,在他们眼中所有常:..人、整个世界都发了疯。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尤索林,在常人眼中他是个怕死鬼,神经不正常的人,但是,当他面对极度疯狂变态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制度)时,他这种怕死、不正常,却成为了一种“绞架下的幽默”,一种绝望中的反抗形式。4、“反小说”的结构方式零散化、碎片化和拼贴是他们常用的结构方法。他们把不同时空的生活片断组合在一起,情节颠三倒四,没有逻辑性,还在作品中援引商品广告,穿插各种图片符号。正如冯尼格特所说:“让他人给混乱以秩序,我则给秩序以混乱。”在他们看来,世界与人生本来就是一堆碎片,秩序不过是虚假的表面,这种结构方式正是生活的真实写照。《第二十二条军规》撇开传统叙述模式,故事不连贯,没有中心故事,情节互不相关、支离破碎、场面转换突然;《第五号屠场》则是“时间旅行法”的样板,主人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在不同空间中交错出现。10.(1)无逻辑、无理性的情节结构。传统戏剧的结构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构成,完整而符合逻辑。荒诞派戏剧消除了戏剧的完整性,情节荒诞不经,零散、残缺,结构毫无逻辑性。如《等待戈多》中,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作品都不交代,而剧本中充填的是大量的没头没脑的对话以及古怪荒唐的行为。《椅子》中,老头子突然宣称发现了“人生的秘密”,于是请来演说家代为宣布,将客人和演说家来后,老头子和妻子却跳海***了,而请来宣布人生秘密的竟然是个哑巴。情节十分荒诞。(2)怪诞的舞台形象。首先是舞台的布景、灯光、音效、道具都不追求真实性,满台的椅子,遍地的鸡蛋、伸在垃圾桶外的头、堆满房间的家具、不断膨胀的尸体;其次是人物形象不追求传统戏剧的丰满的性格,他们没有个性、没有来历,行为和语言都很怪异。(3)毫无意义的台词。传统戏剧主要通过台词展示矛盾冲突。荒诞派戏剧的人物对话往往内容空洞,语无伦次,颠三倒四,不断重复,甚至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等待戈多》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的艺术手法,目的是达到“直喻”的艺术效果。所谓直喻,就是通过形象与道具说话,让它们来表达人类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直指事物最本质的真实。尤奈斯库说:“我试图通过物体把我的人物的局促不安加以外化,让舞台道具说话,把行动变成视觉印象……我就是这样试图伸延戏剧的语言。”荒诞派戏剧中,怪诞的舞台形象和戏剧动作,无不充满了直观的象征性的意义。满台的犀牛,象征法西斯主义的瘟疫;无限增多的家具,象征人被物化;不断膨胀的尸体,象征死亡在扩展;枯萎的树,象征人类生活的荒原状态。,描绘了哥伦比亚小镇马孔多从荒芜的沼泽上兴起、发展、鼎盛、衰落到最后被一阵风刮跑完全消失的百年图景。作者将这个虚构的马孔多作为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的缩影,反映了拉美大陆百年来的生活与斗争。1、通过小镇马孔多的百年沧桑,象征性地浓缩了哥伦比亚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页的历史。小说写马孔多的创立初期,人们过着质朴的生活,象征殖民者到来之前的宁静;吉卜赛人的到来,带来了吸铁石、望远镜,以及第一批移民的涌入,是对殖民者来到的象征性描写;奥雷连诺上校领导32次武装起义,则影射了19世纪哥伦比亚独立后自由党保守党的27次内战;火车、电灯、电话、电影的出现,美国人建立大量香蕉园,以及香蕉工人的罢工和惨遭***,则是对20世纪初期哥伦比亚历史的描写。马孔多的历史与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美的历史紧密相连,它是落后的殖民地的象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入侵虽然带来了外来文明,改变了马孔多的封闭状态,但更为严重的政治压迫和经济掠夺,并没有使它走上文明的大道,反而导致了它最终走向灭亡。2、通过对“孤独”的描写,揭示了拉美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特征,表达了对拉美民族命运的关注。:..“孤独”是小说的核心主题。马尔克斯说:“《百年孤独》不是一本描写马孔多的书,而是一本表现孤独的书。”布恩迪亚家族从第一代到最后一代,都生活在自我营造的孤独之中不能自拔。小说中塑造的布恩地亚家族中的男人和女人们他们具有固定的个性、重复着相同的命运。男人分两类:叫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