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西方现代派文学习题集.pdf

格式:pdf   大小:401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西方现代派文学习题集.pdf

上传人:鼠标 2023/6/8 文件大小:40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西方现代派文学习题集.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西方现代派文学习题集】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习题集】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 .

《西方现代派文学》课程习题集
一、论述题
1. 联系作品论述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在艺术特征上的差异。
2. 分析《尤利西斯》的思想内容。
3. 联系作品论述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4. 分析《变形记》所表现的异化主题。
5. 分析《局外人》中莫索尔的形象。
6. 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内容。
7. 联系作品论述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征。
8. 联系作品论述新小说的“反小说”特征。
9. 联系作品论述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
10. 联系作品论述荒诞派戏剧的“反戏剧”特征。
11. 分析《百年孤独》的思想内容。
12. 分析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

二、简答题
13. 里尔克的诗歌艺术观。
14. 影响卡夫卡创作的重要因素有哪些?
15. 什么是境遇剧。
16.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7. 什么是异化?现代主义文学异化主题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8. 《恶之花》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19. 前期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
20. 什么是“非个人化”理论?
21. 后期象征主义与前期象征主义诗歌在艺术上有什么区别?
22. 《毛猿》的思想意义。
23. 表现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24. 什么是意识流?
25. 什么是“约克纳帕塔法世系”?
26. 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征。
27. 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是什么?
28. 《禁闭》的思想内容。
29.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30. 新小说在叙述手法上的反传统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 .

31. 什么是“黑色幽默”。
32. 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
33. 荒诞派戏剧的艺术特征。
34. 《椅子》的思想内容。
35. 为什么说《窥视者》的主题是“窥视”?
36. 《窥视者》的艺术特征。
37. 黑色幽默产生的社会背景。
38. 什么是魔幻现实主义?
三、单选题
(略)……

四、填空题 1
(略)……


答案

一、论述题
1. 1、传统文学重视模仿,而现代主义是表现艺术 。
传统文学注重反映客观世界,而且认为靠理性反映出的这个客观世界是真实的。
现代主义文学具有整体“向内转”的性质,注重描写作者自己的主观精神、情绪和感
受。现代主义者认为摹仿和复制,得到的只是虚假的表象,要突破表面现象,表现内在的、
本质真实的世界。
它是一个主观的精神世界,是神秘的、隐藏着的,文学的目的就是揭示这个神秘隐蔽
的世界,因此隐喻和象征就成为了必要的表现手段。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通过对腐尸、恶魔、吸血鬼、猫、等丑恶意象,以及各种颓废、
病态和荒诞的感觉表现,将他的诗歌引入到隐喻和象征境界之中,直指死亡这个神秘而本
质真实的世界。卡夫卡的《变形记》通过人变甲虫这一荒诞事件,隐喻了现代人的异化的
生存本质。
: .

2、传统艺术重视描写客观性的形象,现代艺术重视描写主观性的形象
传统文学为了达到成功地摹仿的目的,注重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客观地描写、
理性的分析和评价。现代主义文学为了更好地表现主观精神世界,往往无视事物的本来面
目,运用变形和荒诞手法描写主观性的形象,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变形记》中人变成了甲虫,《毛猿》中身强力壮的工人撞不动弱不禁风的太太小姐;
《鬼魂奏鸣曲》中人与死尸、鬼魂、幻象同时出现在舞台上,这些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
发生的,不合情理的,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也不可能出现。它们用运用的是变形与荒诞手法,
意在揭示更内在的真实。
3、传统文学采用以叙事、描写和评价为主的方法;现代主义广泛运用意识流作为写作手
段。
传统文学中无论叙事、描写还是评价都是逻辑式的、物理时间和空间的,它隐含着对
运用理性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信心。
现代主义者认为理性根本不能把握世界,只有靠非理性的直觉、下意识、梦幻等才能
把握。因此,作家不局限于单纯描写人物的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思想和感情,而广泛采用
了意识流的叙述方式。他们放弃了对人物言行的评价,大量采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的方
法,将人物的直觉、想象、梦境与幻觉、记忆、现实完全混在一起,打破传统的时间空间
观念,达到充分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
4、传统文学采用理性、有序、因果式的结构方式;现代主义文学采用片断式、破碎式、
多重式结构方法。
传统的小说和戏剧通常注意故事情节的完整性、连贯性和丰富性,诗歌也注意语言的
逻辑性。
现代主义诗歌靠语言反语法、反逻辑性的奇妙组合,制造出奇妙的境界;小说和戏剧
也很多打破了传统的情节结构方式,如意识流小说通常以“心理时间”为结构,无视时间
和空间的理性化次序和逻辑关系,时间上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混在一起,空间上也随意置
换,人物的意识在过去、现在、将来的时空中自由穿行。
2. 1、通过人物身份的隐喻关系,反映人类生活的基本事实。
在作品中,布鲁姆、莫莉、斯蒂芬他们分别对应着父—母—子这三种关系。小说写了
父母寻找儿子、儿子寻找父母、以及父子、夫妻、母子这三重关系;同时,在小说中,布
鲁姆代表了感情,莫莉代表了情欲、斯蒂芬代表了理智,三者都有缺损,所以生活并不幸
福,小说结尾也暗示了三者结合——其实是感情、情欲、理智的结合,将会给生活带来转
机,将能出现一个新的完美的家庭。
父—母—子,感情—情欲—理智,可以代表人类生活的基本内涵,这样,将发生在三
个都柏林人身上的故事,引向了人类生活本身。
2、通过标题、故事结构、人物形象三者与古代神话原型形成对应关系,展示“流亡
—回家”这一母题。
“尤利西斯”是荷马史诗《奥德赛》中的英雄俄底修斯的罗马名字。在奥德赛中,
故事的核心是俄底修斯在海上漂泊十年后,回到家乡,发现家被求婚者占据,有家难回,
后来他设法与儿子和父亲取得联系,在他们的协助下,杀死了求婚者,夺回了家园。
首先,小说在标题方面与俄底修斯故事的形成对应关系,表明作者要讲一个现代的俄
: .

底修斯的故事。
其次,在结构上,它将现代三个都柏林人十八个小时的活动与俄底修斯的十年飘泊相
对照,模仿了荷马史诗的结构。荷马史诗中,第一部分写忒勒马科斯出发寻父,第二部分
写俄底修斯的漂泊生活,第三部分写二人一起回家除掉求婚者夺回家园。在作者写作时,
将《奥德赛》中的人名、地名或情节作为各章的名称,比如第一章叫“忒勒马科斯”,是
俄底修斯儿子的名字;第十七章,叫“伊塔卡”,这是俄底修斯的家乡的名字;第十八章
叫“珀涅罗帕”,这是俄底修斯妻子的名字但发表时,为了让读者的精力集中在书中人物
上,反这些章节名称都删除了。
再次,人物形象的设置上,《奥德赛》的故事以父——母——子的活动为中心,《尤利
西斯》也是这样。
3、通过与古代神话的对应,暗示了现代人的精神状态。
古代的父亲凭自己的智慧和意志,克服重重困难,最后冷酷地杀死求婚者,夺回了自
己的家园;现代的父亲不再是战胜一切的英雄,无论是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阳萎了,他成
了一个彻底的庸人,他将家园主动让给了别人,自己把自己给放逐了,只好孤独绝望地在
大街上流浪,无力夺回自己的家园。
古代的妻子忠贞不渝,等着自己的丈夫归来。现代的妻子却被肉欲支配,将情人领进
家中。
古代的儿子对父亲抱有坚定的信仰,驾船出海寻找父亲,并且帮助父亲杀死求婚者,
成为父权的维护者;现代的儿子成了一个怀疑主义者,失去了对父亲的信念(背叛国家、
民族、宗教、家庭)。他虽然也希望找到父亲,但完全失去了务实的能力,沉浸在对现代
哲学和艺术的冥想中,脱离现实生活,在酗酒、嫖妓、打架中寻找刺激,是位精神分裂者。
通过对照,展示了现代人在精神上的全面痿缩状态。
(4)作者力图将这部作品写成现代人的精神史诗,表达自己对现代西方社会的看法
小说表现了虚无主义、庸人哲学和肉欲主义使现代人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处于孤
独绝望、精神崩溃状态,只好到处流浪。小说还探索了西方社会的出路问题,认为理智、
感情、情欲的结合,将会给生活带来转机。现代文明就是破坏了三者的统一性和和谐性,
才出现了致命的问题,必须重新实现三者的结合,才能重新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
小说明显受弗洛伊德的思想的影响,也是作者本人关于“流亡就是我的美学”的艺术
化体现。
3. 1、强烈的批判和否定精神强烈的批判和否定精神
现代主义文学以整个现代文明以及它的理性主义基础为批判对象,揭示传统的生活方
式、价值体系对人的压迫。它从个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批判整个文明体系,与现实主义文
学从社会学的角度批判社会制度完全不同。
从波德莱尔到卡夫卡、从未来主义到超现实主义,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批判精神,这正
是尼采所宣扬的“上帝死了”“重新估价一切价值”的精神。
2、异化主题
所谓异化,是指事物离开自己的本质,走向自己的对立面。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疏离,人与自然的相互和谐、相互依存
的关系被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异化状态。
: .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所表现的异化主题,基本上是围绕着上面所说的四种关系来进
行的,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后三种关系的异化状态。象卡夫卡的小说、艾略特的《荒原》、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都是异化主题的重要作品。
3、荒诞感
荒诞是一种极度虚无的、极度无意义的、极度不合理的生存状态。现代主义者认为:
世界是非理性的,荒诞是社会人生的本质状态,必须要认识和确定荒诞的绝对性,才能产
生克服荒诞的勇气和力量。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中写道,上帝是个暴君和骗子,没有上帝,没有真理,生存毫
无意义;萨特在《恶心》中说:“我理解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归结为荒诞这个东西,我要确
定荒诞的绝对性”;超现实主义则认为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更为纯粹的精神世界,梦境和
幻觉比现实更真实。
4、孤独感、恐惧感
既然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荒诞的,理性和信仰已被证明是人编造起来自我欺骗的神
话,那么,生存也会变得极不可靠。“我是谁?”“来干什么的?”现代人失去了自己的
精神家园,产生了严重的精神危机,孤独感与恐惧感不可避免。
乔伊斯《尤利西斯》和赫尔曼·黑塞《荒原狼》描绘了现代人的流亡状态,而卡夫卡
的小说则展示了绝对的孤独状态下的恐惧。
4. 这篇小说是一则关于现代西方社会人被异化的寓言。
(1)《变形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状态。
作品将触角伸向了人类最温情脉脉的家庭关系中。卡夫卡在他的日记中说:“现在,
我在自己家里,有那些最亲近的,最充满爱抚的人们中间,比一个陌生人还陌生。”而《变
形记》是他这种体验的结果。
在作品中,格里高利变成了一只甲虫,不论他的形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的家庭关
系的本质却并没有变化:他是他父母的儿子、妹妹的哥哥。过去他是家庭的支柱、妹妹的
骄傲,但正由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全家对他的态度由可怜、同情逐渐变为厌恶,将他看
做全家一切不幸的根源。最后拒绝承认他就是格里高尔,想早点把他弄走。
一旦失去财物和荣誉的双重价值,亲人在这个时候变得陌生,神圣的亲情被剥去了伪
装。通过变形,显示了人与人之间最可靠、最温情的家庭关系,其实已经被这个物的社会
异化成了金钱关系。在这种尺度下,人无异于工具,只要失去了用劳动换取金钱的能力,
人就成了非人,失去他的社会属性和家庭身份。
(2)《变形记》反映了人的现实行为与他的本质需要之间的异化状态。
变形后的格里高里失去了人的形体、人的工作以及对人的食物的兴趣,有了虫性,但
却保持了更本质的人性:他喜欢自己卧室中的画、喜欢妹妹的琴声,将它看成自己最好的
粮食。但这些需要在亲人的眼中却一文不值。
这样,他终于认识了自己。过去他是谨小慎微的职员、家庭的支柱、妹妹的榜样,通
过变形,发现了自己存在的荒诞——原来过去亲人们和他自己重视的都是这轮虚幻的光
环,原来过去自己为之奔波、为之奋斗的并不是本质的需要,而是异化的结果。
现在他开始关心自己,认识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他学会了拒绝和抗争,他极
力保护自己的画不被拿走,还想把妹妹和她的琴带到自己的房间里不让她离开。——其实
: .

变形本身就是一种拒绝:通过对做人的资格的放弃,摆脱职业的艰辛和家庭重任,反抗传
统的生存方式和人生价值观。
但这是种绝望的反抗,格里高尔因为变形而更加无力无助,无法在斗争中取得胜利。
格里高里发现这个现实后,消灭自己的决心比他的父亲和妹妹还强烈。
5. 莫尔索是加缪的中篇小说《局外人》中的主人公,一个存在主义的英雄。莫尔索
是一个“局外人”的形象。
(1)局外人的生活态度。莫尔索是个小职员,表面地看,他过着与普通人没有两样
的生活:工作、游玩、交际,但是,却选择了与众不同的生活态度。他不愿象大多数人那
样认定自己的社会角色,作为儿子、作为情人、作为职员应该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为,不
是他关心的。他对这一切都无所谓,仿佛与自己无关。
(2)荒诞生活的觉醒者。莫尔索之所以采取局外人的生活态度,是由于他认识到生
活是荒诞的:为什么母亲死了一定要流泪?为什么就不能第二天去看电影、和女友做爱?
而自己确确实实是爱母亲的。
他不接受社会道德规定给他的角色,而是服从自己的内心。在社会强大的秩序面前,
莫尔索并不企图改变什么,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主观意念中,把世界变成自己。通过对自身
存在状态的选择,实现自我价值、自我意义。
加缪评价道:“他远非麻木不仁,他怀有一种执著而深沉的激情,对于绝对和真实的
激情。”
(3)“局外人”是一种反抗形式。莫尔索不愿意过常人一样荒诞的生活,选择了与
众不同的生活方式,需要极大的勇气,虽然可能被人指责为没有灵魂、没有人性、没有道
德,但是他非常明白自己生活方式的意义,并认定了自己的道路。
但是却没能贯穿到底。在他开枪前,他还像反荒诞的英雄,但开枪却使他成了个懦夫。
因为他当时完全不是处于非开枪不可的境地。
作者说,这个完全服从于内心的人当时处于恍惚状态,而他的恍惚状态使他失去了局
外人的生活勇气。
但最后,当他从恍惚中清醒过来,拒绝为自己辩护,拒绝向神父忏悔,又维护了作为
局外人的尊严。
(4)被社会抛弃的局外人。莫尔索被判死刑,表面地看,是由于他开枪杀了人;内
在地看,却是社会根本不能容忍局外人。社会法则是“适者生存”,他既然不能扮演社会
规定给他的角色,就会被社会淘汰出去。但这个结果并不重要,就像西西弗斯对抗的巨石,
重要的是将它推到山上去。
6. 小说以二战为背景,以夸张和荒诞的手法描写了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一个小岛上
的美国空军的生活。小说以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围绕着军规写了各种违背生活真实的荒谬
的人和事。情节虽然荒唐,但却揭示了人类生活的本质真实。
(1)揭示了人类生活中的悖论,暗示了世界的无理性状态。在作品中,二次世界大
战,只是作者借用的一个符号。战争的正义与否,并不是作品所要关注的内容,它只是为
第二十二条军规提了表现场所,借以体现人们在无所不能的制度控制之下的生活处境。作
品主要写了两种类型的人物,一种是饱受军规折磨,充满无奈感,麻木不仁,醉生梦死,
丧失个人意志的普通飞行员,一种是不折不扣执行和操纵制度,维护军规权威的官僚和投
机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