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1997江苏高邮下岗.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1997江苏高邮下岗.doc

上传人:好用文档 2017/11/13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1997江苏高邮下岗.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997江苏高邮下岗
父亲的光辉岁月因为下岗而结束了,他必须适应一种与以前截然不同的生活。

那天,气温很低,出门的时候,母亲让我多加了一件毛衣。
我依旧睡眼惺忪,踏着自行车去上学。
一路上。晨练的老人们三三两两,清洁工人拖着硕大的竹枝扫把,缓缓地走在路边。早起的生意人,骑着笨重的摩托车,驮着半拉子猪肉,或者几箱带水的鱼虾,从一条街道穿过另一条街道。
哒哒哒的马达声,由远及近,从身边划过,这个安静的早晨,瞬间被撕扯开一道裂口。
马达声渐渐远去,早晨的空气中,安静的因子更显得浓烈,太阳已经出来了,却被层层的雾霭遮蔽着。
很多年后,我回忆这个青灰色的早晨,心中竟有些淡淡的哀伤。
再拐过一个路口,穿过一条狭窄的巷子。就到学校了。这时,不知道从何处响起的哀乐一下子砸进我的脑子里。

有一些混沌。
邓小平死了。
那天,后来太阳有没有出现呢?我记不清了,只记得很多人的脸是青灰色的,如同那个早上的雾霭。
又一个清晨,工人们拥挤着走进我家的院子,当中那棵高大挺拔的水杉,在几分钟后轰臻倒地,微尘溅起的时候,我坐在一边。目无表情。父亲和母亲的神情,隔在几层庞杂的枝叶后面,看不清。
一切在悄悄地变化着。是的,变化着。
这个小城,不止这个小城。

特殊的日子

那一年。我16岁,正读初三。
走进教室的时候,大家都在嬉笑打闹,语文老师是个头顶微秃的中年人,他坐在教室的一角,目光低垂。
后来,老师从家中搬来一台17寸黑白电视,摆在讲台上,我们大家_起收看那场浩大的追悼会。
唯一清晰的记忆是,当国际歌缓缓奏响时,邻座的男孩低着头靠近我说,“这曲子。蛮好听,和舞厅里似的。”当时我们都在默哀,一脸沉重,他这句话显然不合时宜。

2月19日之后的一周里。与全国其他城市一样,这座苏北小城里,也笼罩着一层浅浅的哀伤。
当然,也不全是。
那天我正蹲在茅厕里,旁边蹲着两个中年人,他们在聊天,嗓门很大,土语中最地道的形容词和语气叹词接二连三地蹦出。
这种老式的茅厕如今已经绝迹,彼此间没有隔板,在这个小城里,每一个街区的茅厕,俨然就是一个最热闹’的公共议事厅。人们在此方便,谈得也无拘无束。
其中一个人,头发很长,打着卷儿蓬在头顶,听他的讲述我知道,这是个失意的人,从单位下岗后,一直赋闲在家。而另一个人,衣领上积着厚厚的老油,黑黑的,腻腻的,同样,他也“光荣下岗”。
两个人发泄着各自的愤怒。我蹲在一边,有些莫名其妙,有些好笑。
“下岗”,这样一个刚刚流行起来的词汇,在那个时候,与我而言,还没有真切的感受。我没有意识到。它很快就会降临到我父母头上。

父亲的光辉岁月

父亲每天下班回家后,显得忧心忡忡,我知道,那并非因为我没有考进重点高中。
那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挤在狭窄的厨房里。吃晚饭。
头顶的灯泡发出晕黄的光,旁边的蜂窝煤炉里火苗跳跃,一个硕大的铁皮水壶正在上面加热。唯一的那扇窗户,紧闭着,上面破损的玻璃用废报纸贴着,已经有些发黄。
每逢冬天,这个厨房就成了一家三口的暖气房。
母亲端上一大碗热气腾腾的紫菜蛋花汤时,父亲微微叹了口气,“单位领导今天找我了,让我下岗……”
母亲没有说话,伸手端过我的碗。加了米饭。
父亲接着说,单位效益大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