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痴”夫妻梦园情
一男一女,一翁一妪/此乡此土是我们的娘亲/我们原体是一对大象啊!/敌八的枪弹把我们逐成飞禽/追赶生活的麒麟我们岂敢怠慢/怎奈一个个沟沟坎坎割裂了我们的神心/不用发誓,每日我们皆以善心祈祷日月/无须自首,对人对事一向百分百的纯真/黄河、长江敢为我们的诚挚作证/兴安,昆仑亦会为我们的洁行打个满分/子女们祈望我们活过人瑞享点清福/享受怎能知道父母在重塑自己的第二青春
――艾砂、马乙亚《我们》
北京海淀,堪称钟灵毓秀的文学胜地。这里的晨风夕月,曾伴着纳兰性德“匠心独至”修《渌水亭杂识》,曹雪芹“举家食粥”著《红楼梦》,杨沫“激情燃烧”谱《青春之歌》。而如今,位于海淀西北部的后沙涧村,也有一对老诗人――艾砂、马乙亚,耄耋之年“白发拥头”,却抵足而劳,共筑梦园,并立愿把“尸骨磨成粉”,“用诗的汗渍,把粉和成泥,捏成砖块,为后人铺垫崎岖的征程。”而这“砖块”就是民间诗刊《稻香湖》。
梦园寻梦,诗国神游
梦园位于海淀-乡野之地,和四周的宁静融为一体。我在园外叩门良爻却无人接应,冒昧地推门而进,铁门的“哐当”声格外响亮。我绕过影壁,透过落地玻璃门,沮丧地发现这两位专心读诗的老人,压根儿没发现有我这个生人擅自闯入。出发前马乙亚在电话中叮嘱我访问教日语的老太太即可,可惜未得遇见想象中“三五学童胡语叽喳充耳闻”的场景。思绪纷乱之际,还不忘打量这“金砖赤瓦,宅座溪边”的庭院,只觉绿意弥眼,葡架送爽,瓜果飘香,方才颠沛于三趟公车的郁躁倦怠霎时归零。
病愈出院不久的两位老人是带着对孙辈的疼爱之情接待我的。马乙亚长相恬美,气质温婉,语音轻柔,惯用书面语。她不时地塞给我各种吃食,还不停地拿各个时期的照片给我看。虽然艾砂没讲几句话,就又伏到了他那堆满了书籍诗稿的书桌上,却在我们交谈时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面前是已刊出的共28期《稻香湖》,静默而有张力。创刊号装帧质感粗砺,有着婴儿般的素朴纯洁,刊名缘起1995年。一代诗翁臧克家90华诞,艾砂、马乙亚夫妇前去祝寿时,
!臧老听后非常兴奋,欣然亲笔题写了刊名――“稻香湖”(按:梦园附近的景点名)。
信手翻阅着诗刊,一个个如雷贯耳的作者姓名映入眼帘,内地有牛汉、李瑛、绿原、满锐、梁上泉、邵燕祥、丁芒、雁翼、孙友田、石祥、汪冰凌、毛志成等,港台地区则有钟鼎文、范光陵、文晓村、洛夫、金筑、台客、曾敏之、犁青、王一桃,蔡丽双等,甚至还有北美华裔诗人非马、施素月、谢青等,老夫妻秉持“不成精品死不休”的信念,果真令不算厚的诗刊极具分量。
此后,我被北屋客厅的满墙字画吸引住了;臧克家的赠诗“必达宏标远,兼关不计程。双肩千石重,白发万根轻”;唐?书写的鲁迅诗句“于无声处听惊雷”;端木蕻良的题字“人是故乡亲”及水墨松月图,还有老诗人魏巍、徐放、吕剑、刘湛秋、木斧等诗友来访时的留墨……这些熠熠生辉的墨宝昭示主人诗坛名望时,也让我恍惚间将小院内四季多变的五彩色调和小院的宁静,视作了诗的隐喻和象征。
“往事历历不堪叙”
整整两天的相处,两位老诗人不泯的真性情在我面前表露无遗。他们有时也拌嘴,耍小性子。艾砂对马乙亚的不满往往是菜里盐搁少了,吃饭速度太慢和喜欢电话聊天。马乙亚呢,则总是嗔怪艾砂愚顽不懂人情,或“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