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何在.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何在.doc

上传人:好好用的文档 2017/11/13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何在.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何在

“20多年的经济大潮,一代人的努力,我们依然未能超越纯粹的经济领域以增进社会和全民的福祉。在这样一种失去了至善的狭隘经济理性里,在这样一种操练起‘经济人’话语而跻身于国际市场的感觉里,要对今天中国社会的企业家们进行个案考察,以寻找出今天的‘中国企业家精神’,其实是勉为其难的搜索。”
学者余世存先生说得不错,但即便如此,我们仍无法放弃搜寻。因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们给予企业家们太多的关爱与期待,而且,这种关爱与期待甚至充斥着整个中国大地。很多农村地区总结出的“能人经济”,不就是一种企业家经济,不就是在指望企业家多多益善,从而成为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富民一方。
面对一个新的变革时代,我们必须从过去20年的摸爬滚打中,反思中国的企业家到底该以怎样的精神面对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虽说精神不是万能的,但作为中国经济腾飞中坚的企业家,如果没有了企业家精神,那可是万万不能的。

到底什么是企业家精神,或许经济学家熊彼特关于企业家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的论断才抓住了企业家概念的核心和要害,突显了企业家精神的实质和特征。那么,现阶段的中国企业家们又是怎样诠释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呢?还是让我们看看近日在云南弥勒举行的中国企业家论坛上,企业家及相关人士的争论吧。

背靠政府追逐利润?自主创新抢占市场?

“在政府、资金、企业家三个要素中,政府资源应排位第一。”西安海星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荣海直言不讳――
在现在的西部开发中,企业家是一个资源,但还不算最主要的资源,也不算核心资源,最主要的资源是政府资源,因为西部目前还是政府社会,还是政府主宰,还存在着政府保护。像当年很多民营企业一夜间,或是几年间迅速成长一样,在中国西部目前仍有这样的机会,而在东部则比较困难,因为那里的竞争已经白热化、市场化了。
今年,我们进军了陕西非常重要的能源化工产品,在这个行业中有很多的投资机会,有以后别人替代不了的优势。我们有意识没有作第一大股东,第一大股东还是政府集团。因为只有政府投资集团的牌子,才可能得到政府很多优惠的条件。比如土地无偿划拨,煤矿无偿拨付,电价
20年不变等。这样的优惠如果不是前面有个国有企业顶着,我们是享受不了的。我相信再过两三年,通过收购股份,再整合出一个大的民营产业,是完全有可能的。企业家要想到西部发展,就要了解西部文化,了解西部目前的政府状态、市场状态。在西部,政府的影子无处不在,办什么事情都要借助于政府。
但同政府打交道,既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太近,说不定哪一天哪一根绳子串起来,就进去了。但是不近又不行,不近,很多坎儿你就迈不过去,人家能拿到好多地,你就拿不到。掌握和政府官员打交道的技巧,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是中国民营企业家要很好研究的学问。
当当网的CEO李国庆则不敢苟同,他率直陈言垄断只会抑制创新。他指出,垄断不仅抑制了别人的创新,也抑制了别的企业的创新,而创新是一种机制。西部开发需要的是创业的企业家。西部政府要创造环境,进行政治改革,进行财富再分配,快点让国有企业退出。国有一退出,对市场信号错误的释放就收回了。这是为了民进,是鼓励创新。

在创业过程中,我们深感税收过于沉重。美国西部发展时土地不过几分钱,等于不要钱。现在我的贷款利率是百分之五点五,可我知道很多国有大型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年息是百分之二。不是么?联想的利润正好是银行的减息和贴息。在过去20年长大的企业一定是财务极其不健康的企业,要不拖垮我们国民经济,就要烧高香啦。
“现在企业家起步的时候可能有一些垄断的背景,这是中国的特点,包括现在很多企业家脱离不了那个体制,这不是他们的责任,这是中国的特点。没有这一步,就没有下一步。我们最近在研究转轨当中出现的很多杂种,一个杂种一个杂种变下去,你不能要求它纯而又纯,如果求纯而又纯哪是学者,埋怨这些没有用。”经济学家樊纲接过话头。
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不失时机地带有总结性意味地说:“新时期会有新的政商关系;市场化、公开化的色彩会越来越浓,台下交易会越来越少,而台上交易则会成为主流。”
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政府垄断、政府掌握大量经济资源、官员处于经济生活中心的“中国特点”,使政府的隐含担保和企业软约束阻碍着企业家精神的出现。就连本属于体制外的民营企业,一旦有点成绩,老板们也会争着在体制内寻得个位子、戴得顶帽子。虽然这种交易对双方都有利,但却扼杀了中国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经济学家张曙光曾指出,企业家生存、成长的基础和前提是商业领域和企业活动的独立存在与发展,而且主要是摆脱政治的参与和政府的干预。这是分工和交易的要求,是最有利、最有效的安排。

谁都知道,大而成功的企业家是在商海中培养、由市场造就的。离开了商海,没有市场竞争,缺少市场竞争中的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