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侠消逝的风骨
内地“武搏会”被视为一场“有武无侠”的虚荣,而形形色色的武林门派亦已在时代变换中消解了其原初的历史使命,当世之下,再难寻到侠的影踪。
正午时分,电话那端的声音显得嘈杂而匆忙。
嵩山少林寺的大殿里,少林僧人们诵经的声音穿过话筒,传进记者的耳膜,听起来是沉重的喧嚣,它远没有了达摩老祖一苇渡江的飘摇,没有了十年面壁参禅的苦悟。透过钟鼓磬饶的喧嚣,面对记者希冀从武林门派中寻觅当代侠客踪影的问询,台湾武侠文化研究者龚鹏程笑了,“这些武林朋友里面,有侠气的还是很多的。”
而在北京开幕的被官方期盼为一场武林盛会的“武博会”,已然没有了武侠固有的猎猎风姿。
尽管有竞技武术与表演武术之分,尽管有此一时彼一时的豁达,然则终于还是有人发出哀叹:有武无侠的所谓盛会,有何着头?
万代江山侠何在
水浒里的汉子们只能算是打闷棍喝大酒的莽汉,而小说里的御猫展昭只能算是开封府的好“公务员”了。
古有设擂比武,死伤自负,上台玩命儿的侠客们莫不是冲着美人香衾、冲着天下第一的名分而去。中国文化中,武与侠向来是比肩而淡的,谈武不可忘侠,而在这个所谓的文化盛世,中华传统文化中被武术所寄托、依附的侠客,早已是难觅踪影了。当此之时,欲向茫茫人海中寻得萍踪侠影,敢问何处可得?
绮罗堆里埋神剑,英雄美人之意象,固然能勾动我们对侠的向往,却也非侠客生活之实况。龚鹏程云:那一刀那一拳不是轻盈美丽的诗,而是森冷、残酷、血腥,悲凉。
守着祖宗的碎纸片,人们默默哀悼那些守承诺、重情意、薄功利、轻禄利的侠客们,哀悼那些“满腔热血酬知己干杯美酒向天祭”的铁骨丹心。
哀悼就意味着烟消云散。
而龚氏亦曾云:文士论侠,毕竟多是崇拜者的颂词。游侠的买卖、江湖人的生计、刀剑上头的凶险,意气感激中暗藏的阴暗面,恐多被美感的轻纱遮掩了。
侠在何方?
侠被当做艺术品用影像的形式贩卖,君不见张纪中张艺谋们盆满钵满;侠被当做特立独行的小情绪的引子,君不见那么多文人骚客们在那卖弄假江湖;侠被当做自诩为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政府借以攒银子的招牌,君不见东海桃花岛上年年花开不败,不败的还有政府的钱袋子。
侠们当秉承独立自由民主公正的理念,并且敢于藐视权力与国家公器,如此看来,若论前者,水浒里的汉子们只能算是打闷棍喝大酒的莽汉,若论后者,小说里的御猫展昭只能算是开封府的好“公务员”了。
去岁年初,一代武侠小说大师梁羽生在悉尼去世。梁羽生去后,从此江湖无故人,武侠文学界元老徒留金庸。
而金庸当年亦曾因“六七风暴”之林彬事件被列入左派分子暗杀的六人黑名单。
谈侠的人,身亦成侠。更遑论自幼“落拓江湖载酒行”,曾在刀光血影中讨生活的古龙了。其人义气为先,上结文人雅士,下交贩夫走卒,兼及黑白两道。旷达洒脱,嗜色如食,情归多处,嗜酒如水,临终以48瓶XO酒陪葬。更有挽联道:“小李飞刀成绝响人间不见楚留香”,至今犹为众生津津乐道。
但毕竟只有一个金庸,只有一个古龙。
现实生活中的侠客越来越少,武侠业已消失。同时消失的,还有人们对于侠客本体的一种疑惑:究竟何谓侠者?
自由正义是为侠
在国人的梦里,侠们千山独行,衣袂飘飘,其千金一诺的酣畅,亢直刚健的性格,特异洒脱的武功,成为国人心底难以割舍的遐想或者悠悠憧憬。
侠者已去,徒留武者在擂台上张扬,然则何谓侠者?
学者韩云波曾撰文日:侠者,快意恩仇,轻生重义,一诺千金,有浪迹天涯的逍遥。还有惊世骇俗的武功,飞腾而永不止息的追求。
侠是什么?侠客是满腔热血酬知己一杯美酒向天祭的洒脱,侠是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淡然,侠是沧海一笑后豪情还剩了一襟晚照的放达。
在青城派掌门刘绥滨的阐述中,侠者,于安时,轻钱财,重诚信,讲仁义,在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以德报怨、视死如归。
谈及中国侠文化,武当派掌门人游玄德漫步于武当山青石路上,侃侃而言:中国侠文化首先体现民族性、爱国性,贯穿其中的应该是正义。身怀绝技,又讲武德,并能主持正义,方才具备侠文化的精神气质。
在南少林寺拳法研究会顾问、中华传统武医研究院秘书长刘合斌的意见中:江湖崇尚的是正义、自由。江湖人多半恩怨分明,扬善抑恶,弘扬正义,树立正气。侠文化所倡导的“大勇大义、兼爱尚侠”的思想一直影响和塑造着国民的人格精神和民族文化品格。
侠不仅是“以武犯禁”的武者的实践,电是“以文乱法”的文士的心灵。侠自战圈发轫,以儒道墨为载体,其“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气质亦让天下景仰之。而其“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大丈夫精神,更成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的传世精神。
在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会长李荣德肯定了侠的主要内涵是“义”与“信”。所谓义,就是正直、正派、正气,肝胆相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