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对京津冀“抱团”的思考
多年来,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一直缺少实质性举措,三省市合作进展步伐缓慢。2013年以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京津冀一体化合作进程加速,即将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多因素促进一体化提速
中央层面的高度关注与实质性介入。从首都经济圈发展进入“十二五”规划,国家层面牵头编制首都经济圈规划,到2013年总书记提出建设京津现代化双城记,再到2014年1月对北京作出重要批示,把着力推动京津冀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2014年2月对京津冀合作提出七点要求,强调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国家从未如此重视一个区域的协同发展,这也预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京津冀区域性环境治理倒逼机制的确立。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国家关注。2013年9月,全国十个重污染城市河北就占七个,大气污染已经成为区域必须共同面对的问题。2013年7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3年9月份,京津冀六省市立下军令状,明确要共同治理环境。这表面上是环境问题,更深层次是三省市产业、经济、城市等问题叠加所致。
京津冀三地各自发展的内在需求。京津冀三地合作最根本的出发点还是其内在需求。三地目前发展中,各自面临突出问题,难以在自身范围内加以解决,必须在合作中谋求新的发展。对于北京来说,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中心城市功能纾解、城市交通、环境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常驻外来人口中,,占到五分之一以上,北京要调控外来人口,不与河北协作,肯定没有出路。对于河北来说,2013年关停取缔重污染企业8743家,新产业的替代、经济发展的稳定都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天津来说,近几年随着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保持了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从由投资驱动到向真正产业主导转变,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也面临很大压力。
一体化合作需找准重点
京津冀的合作,要在产业协作、城市功能再造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和重构,按照市场化的思维,从推进区域一体化、建立城市群等角度提出解决思路。
产业协作化是核心。长三角、珠三角发展的前提都是产业一体化,每个城市都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链上各自分工比较明确。京津冀产业分工合作的基础比较薄弱,三地之间存在天然的产业悬崖、产业鸿沟,北京和河北、北京和天津、天津和河北都存在这个问题,而且短期内靠市场力量难以形成产业分工体系。为此,关键是靠政府引导,一方面北京市、天津市要推进产业链环节向周边布局;另一方面国家也可以将重大项目优先布局在河北省部分区域。同时,要在税收、人才等方面进行创新,比如对于布局河北的项目在税收优惠、人才落户等方面享受相应政策等,合力推动河北的产业升级。在产业合作上要突出创新导向,区别于长三角区域的制造业一体化布局,京津冀要在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做文章。例如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链上,创新产业链布局,在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加大三省市合作力度,注重利用大
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改变传统产业生产、组织和运营模式,注重差异化布局,形成大区域的产业分工协作格局。
城市分工体系重构是支撑。京津冀区域最大的特色还在于首都,因此,三方要强化首都功能共识。北京要做好城市功能的疏解,特别是经济功能的疏解,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