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大学生就业的地域结构失衡及对策.doc

格式:doc   大小:20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大学生就业的地域结构失衡及对策.doc

上传人:cj83252951 2017/11/14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大学生就业的地域结构失衡及对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大学生就业的地域结构失衡及对策
[摘要]近些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断凸显。大学生的就业难实际上是一个结构性过剩的问题,这种过剩在地域上表现为:一方面,大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学生扎堆,致使局部人才过剩;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空缺的岗位,大学生却不愿意去。大学生就业的地域结构失衡不仅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而且造成了人才的浪费,阻碍区域平衡发展,影响社会稳定。缓解就业地域结构失衡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即促进地区平衡发展、健全就业激励和保障制度、深化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加强大学生职业观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地域结构失衡
[作者简介]周烁,温州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法学硕士,浙江温州 325035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5-0167-03
[基金项目]温州医学院校级课题“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下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XNK07067)

一、大学生就业的地域结构失衡现象及原因分析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同时,大学生就业中也存在着地域结构的失衡。一方面,数以万计的大学生正以越来越大的规模涌向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广大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空缺的岗位需要大学生劳动力,但却无人问津。2006年,教育部对高校的毕业生进行的一次择业行为及其意向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城市就业,%%的人选择内地省会城市和中小城市。这说明,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思想。
笔者认为,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地域结构的失衡,既有大学生本身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的存在。
(一)地区发展的不平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后,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同时,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也日益突出。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大中城市、小城镇、广大农村的劳动力市场之间存在诸多差距。比如,在大中城市生活,不仅收入高,而且各种信息资源丰富,公共服务设施齐备,社会保障水平高,选择职业的机会较多,职业发展的空间大;相反,在小城镇和农村生活,不仅收入低,而且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窄,公共服务不到位,社会保障水平低,就业机会少,职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因此,区域经济和城乡社会发展的差距使很多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地点时,首先考虑大城市而不是小城镇、农村,首先考虑东部沿海地区而不是中、西部地区。

(二)就业市场的制度性障碍。以户口为核心的就业方案管理、报到证管理、人事档案管理使得毕业生在某一地区实现初次就业后其档案和户籍关系就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权利是与其户口相挂钩的,不利于统一的就业市场的建设。这些不合理的政策和制度使毕业生面临再次就业时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工作转换变得十分困难。同时,尽管国家近年来相继出台了一些激励措施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但是,目前还缺乏比较完善的到西部和基层就业相关的后续机制和保障措施,例如学生到这些地区就业的前景、待遇、社会保障、跨区域流动等机制尚未健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障碍让很多大学生在初次就业时当然首选经济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而不是西部和基层。

(三)教育投入的收益率。培养一个大学生,往往需要家庭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既包括数额巨大的金钱付出,也有长达数年的时间成本。大学生家庭的大量投入,无非希望教育资源的投入实现预期收益的最大化,希望子女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发达地区产业聚集,对大学生的需求较大,而且能够获得较高的收入报酬。相反,在欠发达地区,虽然人才短缺,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能提供的报酬也相对较低,一些单位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月工资才五六百元,有的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这就意味着大学毕业生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可以获得较高的教育投入的回报率,而在欠发达地区工作所获得的教育投入的回报率则较低甚至是负回报。在这种教育收益率的价格信号作用下,到发达地区就业自然便是大学毕业生的理性选择。
(四)个人本位的职业价值观导向。职业价值观是人们衡量某种职业优劣和重要性的价值判断标准,它对大学生的择业决策起着指导和决定性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开始注重个人利益和需要的满足,追求个人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个人本位的职业价值观必然主导毕业生的就业选择行为。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公布的“
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注重个人发展机会已经成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