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媒体如何释疑解惑
3月11日,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核泄漏。千里之外的中国各地爆发了一股食盐抢购潮。从3月16日开始,有传言说加碘食盐可以防辐射,中国很多地方的市民担心海盐受到日本核电站辐射污染,出现了哄抢食用盐的事件。3月17日,不少地区出现了“一盐难求”的局面。一些商贩也乘机提高盐价。经过各级政府和新闻媒体的正面回应,各地盐业企业紧急采取措施,保障市场供应,到18日,这场来势凶猛的抢盐风波很快得到了平息,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抢购者到超市退盐情况。
经过短短的三天抢购风潮,新闻媒体参与其中的采访报道,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当任何谣言出现的时候,媒体一定要及时引导,担当起为公众释疑解惑的责任。
政府和媒体要正面积极回应谣言
3月16日晚,笔者所在的黄石地区就开始出现“食盐恐慌”。到17日上午,抢盐和哄抬盐价就达到了高潮。一大早就有市民拿着推车来买盐,到10点市场上几乎买不到盐了,有的商家乘机涨价,,卖到了
10元。
面对恐慌的市场和纷乱的传言,黄石市政府采取的是正面回应谣言,保证市场供应。17日上午11点,市政府召集市盐业、物价、商务、公安,新闻以及各县市区负责人的紧急会议,要求确保市场食盐供应和价格稳定。市商务局及时组织相关部门采取紧急措施,确保市场碘盐供应;物价部门也表态,食盐不涨价。当天下午,记者在超市看到货架上还是空空的,恐慌还在继续。
新闻媒体及时进行舆论引导,通过市盐业部门发布信息:黄石的食盐来自本省应城的井盐,不是海盐,更与核污染无关。全省食盐供应充足,没有必要抢购。
当天晚上,供应部门连夜从武汉调回了食盐之后,18日一大早,记者在超市采访看到,碘盐已经满满地摆在了货架上,本来提着购物袋前来抢购碘盐的市民,一下子放下心来,改变了主意。
在这两天的时间里,新华社也发表了国家盐业公司、国家发改委最权威的声音。全国其它地方,有的也从限购2袋、5袋、10袋,到敞开供应。
回想那几天的采访报道,作为媒体,我们认为面对谣言,媒体要及时发布信息,及时引导。但是仅仅是信息的正面回应还不够,还要有物资保证,让市民亲眼看到货架上的货源充足。看到我们的政府还确保商品的供应能力,看到物价稳定的能力。这是最好的一招:你抢什么,我就供应什么,让货架上保证有充足的货物。
主流媒体要及时掌握正确全面的信息
在谣言四起,“听风不见雨”的时候,公众莫衷一是的时候,对本地政府的新闻发布充满了期待。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打开电视和收音机,希望获得正确的信息。
虽然从中央政府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建立了最权威的信息发布机制,在重要的会议或者政府出台重要政策的时候,都会发布信息,媒体通常在晚间新闻联播中播出这些信息。但是从这次突发事件中,我们觉得这样的按部就班的发布信息方式不适应突发事件。抢盐风潮在上午七八点就发生了,而人们看新闻的习惯往往是在晚上,少数中午看新闻的人最早也要到中午。从上午七点到晚上七点,在12个小时中,在公众最需要权威信息的时候,我们的辟谣信息没有及时发布给公众。可见,临时发布信息的工作在关键的突发事件中是何等重要。所以平时也要有一种临时性的信息发布机制,以便在突发事件中,政府迅速将信息通过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短信等各种途径传递给公众,为公众释疑解惑。当公众生活当中遇到一些潜在的或者刚刚冒头的谣言而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