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声乐基础理论.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声乐基础理论.doc

上传人:吴老师 2023/6/12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声乐基础理论.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声乐基础理论 】是由【吴老师】上传分享,文档一共【8】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声乐基础理论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授课题目:美声唱法的根底训练 教学目标: ,为演唱歌曲做好准备。 。 教学重点、难点: ,要做到“前松后紧〞“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状态。 。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式教学法 课时:2课时 教具:投影仪 教学内容: 纵观国内外音乐开展的历史,在音乐表演艺术中但凡能表现音乐作品高水平的思想性、艺术性的,总是包含量大内容,即表演的技术性与艺术性完美的结合,二者是缺一不可。在18世纪欧洲声乐史上曾记载过歌唱家卖弄技巧从而令观众生厌的史料。但是,不重视或不懂得声乐根底方法与技巧的训练,要想实现艺术上完美的表现,那只能是上谈兵的空想。 歌唱学体系中关于根底训练有如下内容: 一、歌唱状态和姿势 前苏联声乐专家捷米采娃说得好:“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地源泉。〞歌唱发声时身体不能保持正确的姿势,就不能获得深呼吸地有力支持。歌唱发声的艺术效果同身体的姿势有很大关系。 歌唱是以人的身体作为发声器来进行表演活动的。发声歌唱时,人的形体和精神都应进入并保持演唱所需要的状态。正确地呼吸、稳定的喉头位置、共鸣腔体的调节与运用以及表情动作,都是在良好地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进行操作的。学****歌唱,不应该理解为仅仅是参与发声的各种器官的协调动作,而是人体各局部器官协调的运动。歌唱器官是人体不可分割的一局部,要使整个身体的组织机构处于适合歌唱的最正确工作状态,才能使歌唱器官的各个组成局部互相配合、协调运动,获得理想的歌唱声音。 正确的姿势是进入歌唱状态地前提。 歌唱发声的一些毛病,或不能获得良好的声音效果,常常是由于姿势不正确造成的。例如:挺着肚子或凹着胸唱歌会影响呼吸,使声音憋着唱不出来;夹着肩,伸长脖子唱会用不上气,发出喊叫地声音;伸长下巴,斜着肩膀,身体处于懒散状态唱出的声音有气无力;一边唱一边用手或用脚打拍子,或者是一边唱一边点头击拍,不仅表现出没有进入歌唱状态,而且显得难看可笑,影响演唱效果。因此,练唱时就应保持正确的姿势,练唱时的正确姿势是:、 (1)身体自然端正地站立,双脚平行分开,分开的距离到达肩的宽度即可,双脚亦可一前一后,但重心要稳。 (2)头端正、眼平视,勿伸下巴。上胸舒展,双肩略向后,两手自然下垂,小腹微收,但身体不可紧张和僵直。 (3)脸部自然呈微笑状态,根据歌曲内容而富于表情。 (4)练****或歌唱时,整个人都要处于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积极向上、充满信心的状态。 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培养积极的歌唱心理状态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在学****过程中不断地矫正,久之,就会形成自然良好的姿势和状态。 二、歌唱发声的呼吸 歌唱呼吸虽然是建立在日常生活呼吸的生理根底上的,但是它又与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方法有不同之处。日常生活中的呼吸是下意识的呼吸,然而歌唱时的呼吸必须要根据歌唱发声和艺术表现的要求进行:在发声上,呼吸应随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而变化;在音乐上,呼吸应按照音的长短进行调节;在表现上,呼吸必须服从情绪变化的要求。总之,良好的歌唱呼吸技巧是个全面调节的问题,在技术上和艺术上,正确的呼吸是为良好的歌唱打下根底的。歌唱呼吸作为一种艺术手段,有它自身特有的一套规律,每个歌唱者都应学****掌握这套规律。 一般说,歌唱呼吸有三种方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和胸腹式联合呼吸。 是一种主要依靠上胸控制呼吸的方法。这种呼吸方法,吸气时双肩抬起,吸气量少而浅仅及肺的上部,所以又称“锁骨呼吸〞或“浅呼吸〞。这种呼吸法的缺点是:第一,由于只用上胸呼吸,吸气浅,因而气息的容量也相比照拟小;第二,由于吸气太浅,所以膈肌与腹肌不能有效地参加工作。第三,由于气息自上胸呼出,支点高,迫使喉头,颈肌,下腭和舌根等肌肉紧张,发出逼紧、干瘪、生硬、缺乏弹性的直声。这类现象在初学者特别是女生身上较为多见,我们主要教授的对象就是女生,所以声乐教师要特别注意。在现代唱法中,这种呼吸方法已经不被采用,被认为是一种错误的呼吸方法。 是一种主要依靠下降横膈膜,软肋扩张,小腹鼓起和收缩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比胸式呼吸法吸气要深,但是也有其局限性。这种呼吸法的缺点是:第一,由于吸气时竭力下降模膈膜,结果腹部膨胀,胸腔肋骨受到压缩,气息不流畅;第二,仅用腹部和模膈膜控制呼吸,失去胸腔肋间肌肉控制呼吸的能力;第三,由于吸气过深,使气息不能积极地对声带形成应有的压力,使肌肉群僵硬,无法控制。发出的声音空洞、无力,缺乏圆润、明朗的色彩。中、低声区音色沉闷,声音缺乏灵巧性,并出现音偏低的现象,高音区更加感到困难。 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这是近代中外声乐界公认而普遍采用的、科学的、符合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它的主要优点是:第一,全面地调动了歌唱呼吸器官的能动作用,使胸腔、横膈膜和腹肌互相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第二,由于吸气时下降模膈膜和张开肋骨同时并用,使胸腔全面扩大,气息容量大;第三,控制气息的能力强,呼气均匀,有节制,并能对呼气的强弱进行调节,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控制自如;第四,有明显的呼吸支点,使音域扩大,并使高、中、低三个声区音色协调、统一。 三、吸气训练 用口、鼻同时自然地吸气,将气息吸到肺的底部,使胸腔全面扩张起来,横膈膜逐渐向下扩张,使腹部肌肉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背部挺立,脊柱几乎是不动的,但它的两侧却可以动,而且也随着呼吸肌肉群的扩张而向下、向左右扩张,这时气推向两侧与背后并贮在那里,保持住然后再缓缓将气吐出。 吸气时应注意:第一,气息应吸在胸腔下部,吸气尽力做到柔和、平稳轻巧,做到全胸部自然地扩张,不可用强制的力量,呼吸器官各局部不能有僵硬、逼紧的感觉,强制性地下降横膈膜和张开两肋,是不允许的;第二,要用鼻和嘴一起吸气;第三,吸气要适度,不可过浅(如胸式呼吸)也不可过深(如腹式呼吸),如果吸得过分饱满,会引起歌唱器官的紧张,无法自如地控制呼吸肌肉群,使声音失去弹性;第四,吸入气息的多少,应根据所唱乐句的长短、力度的大小、音的上下和艺术表现的要求来决定;第五,要学会无声地吸气,吸气时如果发出不必要的响声,混杂在歌声中,就会影响歌唱的表现,并容易造成上胸紧张,吸气浅的问题。 对于吸气,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帮助我们练****闻花〞的方法来体会吸气的感觉。想象自己处于一个美丽的花园之中,因为花的香使你的心情变得特别愉悦,然而区分花香时又要特别的认真和用心,所以说这是一种既放松又兴奋的感觉。在这种感觉下,你要情不自禁地去闻花。具体吸气:上身完全放松,腰围很舒服地向外松开,随即胸部也有舒张感,体内空间增大使气息很自然地倒流进去。这样的吸气自然、柔和而且深入,没有吸气时的抽气声和僵硬的动作,符合歌唱呼吸的要求,吸入后人很自然通畅。这种吸气方法,可开口也可闭口练****在唱慢速的歌曲时,闭口的吸气有利于保持喉头的翻开。不管是闭口还是开口与鼻子同时吸气,最关键的是要体会气息徐徐流入体内时的感觉。 。就是利用人在惊讶时,生理作出的快速反映,使全身的肌肉立刻产生收缩,使腔体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到达快速吸气的目的。这种下意识的翻开腔体的感觉正是歌唱发声时激起高音所需要的感觉。这种突发性的扩张运动,可以使气息吸的快又吸得深,能锻炼呼吸器官的快速灵巧性。 “打哈欠〞的方法来体会吸气的感觉。当人们在犯困时就会不自主地“打哈欠〞,这时呼吸器官的各个腔体会大为张开,气息自然地倒流到各腔体之中。这种下意识的深呼吸运动,恰恰做到了人们对于歌唱吸气时的要求。 。当我们跑步、爬山或登高时,呼吸急促而深入,可以从这样的呼吸动作中,体会歌唱吸气的部位。 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吸气,吸气是歌唱的准备,吸得好,才能唱得好。 四、呼气训练 吸气之后接着就是呼气。日常生活中的呼气与歌唱中的呼气是有很大区别的,这是由歌唱艺术的要求所决定。呼气时,仍要保持吸气状态,使横膈膜和胸腔吸气肌肉群微微保持着,以免气息一下泄出。在歌唱活动中,呼气应该根据歌曲内容的需要,有的时候需要汹涌澎湃,有的时候却需要细假设游丝。为了保证歌唱技术的实施和歌唱的艺术性,我们必须取得气息的支持、而且应配合乐句的长短强弱,充分使用腰腹部的肌肉控制气息的流量强弱度,到达乐曲的要求。当然,有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采用喉咙来控制气息流动,在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活。然而当我们在歌唱状态中,就有所不同了。我们反复地强调歌唱发声时候喉咙的充分翻开状态,如果仅仅依靠喉咙的大小来调节气息,就必然不利于共鸣腔体;当然也不能完全防止,问题是不能依赖喉咙来控制调解。 总之,歌唱者为了掌握持久地、均匀地和优美地拖长声音的本领,就必须会持续地、平稳地、有节制地控制呼气的能力。控制呼气的力量要适度,“保持〞的力量太大,就会把气压住,是气息不能流畅的呼出;“保持〞的力量过小,呼吸便保持不住,气就很快用尽,声音也唱不响。是否善于控制歌唱时的呼气,与歌唱发声的好坏,有着直接的联系。每个歌唱者都必须学会如何呼气。 五、几种不同的呼吸方法 想象你是一位非常胆小的人,单独走在草丛中,突然一条蛇出现在你的面前,你惊奇地倒吸一口气,几乎喊叫出来,就停止在这种状态上,几秒钟后仿佛有一股外部的力量将小腹向后推压,感到小腹在于这股外来的力量的对抗中,气息徐徐向着上齿根的背后发送。这时横膈膜有力地起着支持作用。这种呼吸方法在歌唱中用得很多,比方在歌曲结尾处,有时只有很少的地方可换气,但练好了此种呼吸方法之后,你就可游刃有余地完成它。或有各别曲子会让你一口气拖出十几拍来展示你的呼气功底,练好了此种呼吸方法之后,就可以使你的歌声锦上添花了。 这是我们在训练和歌唱时常常采用的方法。想象用“闻花〞的方法将气息慢慢吸到肺叶下部,这时你会觉察你的胸廓,自然地而不是人为地向前、向上抬起,而肋肌,包括腰部,同时向四周扩张,保持状态,这种吸气要求自然放松,平稳柔和地进行。气不要吸得过多,容易使身体僵硬,声音不流畅。呼气时,注意保持吸气状态,控制住两肋和横膈膜,也就是控制住了气息,使之平稳、均匀、持续、连贯地慢慢吐出。有一种感觉可以帮助我们体会呼气时下肋和横隔膜的保持状态:就是在缓吸后做慢慢地吹掉桌上的灰尘的动作,这里需要长长地吹气,也就是在做长音的呼气练****我们常说:“长音像吹灰,短音像吹蜡〞,是一种吐气的感觉。 想象在炎热的夏天,狗伸出舌头“哈嗬哈嗬〞地喘气一样。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口、鼻迅速把气息急而深入地吸到肺叶下部,使呼吸器官快速扩张,随后借助横膈膜和腹肌的力量迅速收缩,有弹性地控制气息,使每一次呼气都很准确,时值强弱恰到好处。这种方法在唱快速的练****曲和声乐曲时用。属练****中较难的一种。 六、几种不利于歌唱的呼吸方法 吸气的时候抬肩膀、抬胸,造成横膈膜不能下降,气息聚集在肺叶上部,上腹部虚弱,腰周边的肌肉无法协助呼吸运动。这个现象在女学生中比拟容易出现。 气息吸得过多会造成胸部紧张僵硬、堵塞,气息不能流动,由于胸部的压力过大,腰腹部肌肉失去弹性,一张口气息又一下子全泄了。 吸的过程完成得很好,但是呼的过程中,把气息控制的力量转移到了喉咙,使喉咙紧张、捏紧,向扎住的气球口那样,想的是节省气息,但是其结果是影响了气息流动,声音也因为缺少气息成份而显得干硬。 主要原因是两个方面,一种是发声方法上有问题,声带闭合不全,声音空洞,另一个原因就是反复提到的呼吸肌肉群的能力缺乏。 在吸气的时候喉咙扩张空间不全,气息进入时摩擦某些肌肉产生杂音,特别在唱快节奏歌曲的瞬间换气过程中尤其明显。多体会用鼻子吸气时喉咙的状态感觉,可以分析这其中的区别。 这往往是身体运动不协调的结果,俗称气搭不上劲。声音、力与气三者的关系是协调一致的,练气的时候要始终结合在一起练,不能只是片面地注意某一个方面。 注明:以上从第一大点到第六大点,每讲到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都要对之作出相应的练****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乐歌唱训练的要点。尤其是对于胸腹式联合呼吸训练和吸气训练要重点训练,这是歌唱的原动力。 七、歌唱发声的共鸣 共鸣——当某个物体振动发出声响时,影响到附近的其它物体内部的空间,如果其它物体内部振动的条件与原振动物体的频率相同时,那么会引起同时振动,从而增强了原物体振动的声响,形成了共鸣。 歌唱的共鸣关系到歌唱的音色、音量和表现力。从歌唱发声到利用人体内很多可以产生共鸣的空间,使气息冲击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这个声音虽然很微弱,但是它一进入人体固有的共鸣空间之后,就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声波共振,于是出现宏亮、饱满、悦耳、优美的歌声来。歌唱发声的共鸣效果对于歌唱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充分利用人体构造的共鸣腔体,努力控制歌唱发声,逐步训练形成空间立体感的音响。歌唱的声音要有比拟宽广的音域,要有相当响亮的音量,要有表达歌曲感情的各种声音色彩。这些除了要靠正确的气息控制,正确的发声方法之外,更要靠正确掌握人体对发声的共鸣作用。 (一)人体的共鸣腔体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人的共鸣腔体可以分成不可调节的共鸣腔:胸腔、鼻腔、额窦和蝶窦等,可以调节的共鸣腔:咽腔、喉腔、口腔,这局部是重要的共鸣腔体,可调节共鸣,上联头腔,下联胸腔,是个联络站。歌唱发声时,应随着音的升高或降低的变化,适当地调节那些可调节的共鸣腔体。一般来说,高音的共鸣区是分布在口腔,低音的共鸣区分布在胸腔。但这样的分布并不是说可以将各个共鸣腔孤立地来用,而是应当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体,即所谓形成“整体共鸣〞。整体共鸣就是胸、口、头腔共鸣的混合使用。 (二)共鸣的运用 在歌唱发声时,应用混合共鸣的方法,掌握好共鸣在各声区里的混合比例,使各共鸣腔保持一定的平衡,使声音获得良好的效果。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应加强一些,口腔、胸腔也要有;唱中音时,声音要求圆润、流畅,口腔共鸣应多一些,胸腔、头腔共鸣也要有;唱低音时声音消沉、浑厚,以胸腔共鸣为主体,掺入口腔共鸣和头腔共鸣。这样才能在换声区发声时,不发生明显的痕迹。在歌唱发声中,只有及时地调节各共鸣腔体才能使歌唱声音统一、圆润、饱满,音色优美,色彩丰富。 (三)歌唱共鸣的方法 任何训练要符合歌唱发声的科学,只有经过长期的刻苦的练****养成良好的****惯,才能够自如地运动,调节出歌唱所需要的各种声音共鸣效果。这些运动和结果也不是凭空想象能够到达的。他产生的现象必然能够用科学的道理解释通。歌唱共鸣的训练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那么,从中间往两头开展,即从根本的口腔共鸣到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不能急于求成。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获得歌唱各种共鸣的方法。 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局部,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根底,不仅对声音的饱满、优美的音色的产生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对于歌唱的吐字咬字更是十分关键的部位。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翻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动,这个硬腭前部我们也叫硬口盖,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保护声带的作用。口腔共鸣要有声音的“点〞和“心〞(即共鸣焦点),首先必须使口腔中的各有关局部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地松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积极坚硬,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口腔共鸣也就是翻开口腔,具体的做法可以用吞汤圆的方法先翻开喉与口腔的空间,再找共鸣。口腔的共鸣要先做一松一提。松就是放松放平舌根。检验方法是用手指按按下巴中舌根部,看看是否紧绷,如果是紧绷的,就是不正确。放松舌根有许多方法,例如把舌头全部吐出口来,左右摇头使舌晃动,不晃就是紧了。要注意使舌的形状成方形而不是尖形。有了舌的放松,再做发中高音的练****或是在发声时用舌紧抵下齿,防止它后缩紧张,堵了声音的通道;提就是让口腔中的小舌头提起。小舌头的提起是要注意用面部的表情来帮助它提起的。小舌头在咽的上方,在歌唱时,我们要有意识提起小舌头,使口腔获得向上开展的空间。解决了舌和小舌头的问题,口腔共鸣比拟容易做到做好。 我们常常把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它使声音明亮、光荣、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头腔共鸣产生的生理结构位置是在鼻腔上方各窦。窦部各空间有蝶窦、额窦、筛窦等。它们属于固定空间,体积小,位置高,这种共鸣色彩明亮,集中而柔和。演唱时要注意翻开颌关节,减轻下颌重量,感觉骨室有轻微振动感,眉心处也有微振感,这样歌声就集中明亮了。头腔共鸣依靠鼻咽腔的咽壁力量与软腭,控制进入鼻腔的声音方向,使声音进入头腔,形成共鸣。这种控制要细心体会,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那么头腔共鸣是难以掌握的。具体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靠后一些,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笑肌上提,露出上牙,下腭放下,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到鼻咽腔、鼻腔和各窦之间,引起振动。当然要取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根底之上的。这种唱法,声音不会疲劳,富有生命力。如果失去了头腔共鸣的支持作用,歌唱的寿命不但会缩短,而且声音也是比拟刺耳的。 胸腔共鸣常常在比拟低的声部运用得比拟多,也常常在各个声部的低声区运用较多。实际上在我们每个声部的所有声区,都需要有胸腔共鸣的成分,只是比例多少的问题。恰到好处的气流运动产生的共鸣一定比压出来的干涩的声音悦耳。胸腔共鸣产生时,胸肺部位的自我感觉应该是比拟松弛的、气息是流动的,千万不能绷紧硬逼,如果我们憋紧了胸部,气息不能流畅,不能产生胸部充分的共振现象,那么这个高音也是比拟僵硬紧张的,缺乏动感和感染力的。任何加强胸部压力的动作都会影响声音的质量,使人感觉到比拟沉重。获得胸腔共鸣的具体方法是:发声时,咽喉部呈法打哈欠状态,下腭自然下垂,把声波的反射点从硬腭移向下齿背上,使声波在喉头和气管附近引起更多的振动,并继续传送到胸腔引起共鸣。胸腔共鸣的练****一定要注意松弛,千万不要过分地追求胸腔共鸣而去压迫喉头,把浓重的喉音误认为是胸腔共鸣。 歌唱训练的目的就是开掘人的共鸣利用状态,到达歌唱所需要的声音共鸣。人声共鸣要建立在整体的根底之上,没有喉咙的根底声音,就不能产生口腔共鸣,没有口腔共鸣的第一阶段共鸣也不可能产生鼻、头、胸等其他部位的共鸣。因为如果没有基因,就不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泛音。所以我们在追求共鸣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整体共鸣的重要性,不能片面地强调局部的突出,整体的共鸣才是饱满的、完美的。局部必须服从整体,整体是由许多局部构成,互相作用的。 每个声部都有其明显的特点,但是决不是高声部只需要注意头腔共鸣,中低声部只注意喉咙和胸腔共鸣,这是错误的想法。任何声部都必须全面掌握整体共鸣作用,只是由于声音的特点而在外表上显得哪个局部相对突出一点。同样,我们常常说有中声区、低声区和高声区之分,因而会使得认识上产生将口腔共鸣、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分别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声区,也就形成“换声〞说法,这样无形之中在概念上增加了声区的色彩不统一。我们不能否认人声在自然的音区过渡到另一个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的音区时,必然会产生发声状态的肌肉变化,“换声点〞是理所当然的,而在我们的教学中,从心理概念上到技术上,应该尽量消除低中高三个声区的痕迹,将“换〞的概念认识改为“过渡〞的认识,到达声音统一。 八、课后作业 ,课后每一天还是都要加强训练,把被动的胸腹式联合呼吸训练成主动的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