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索取回报让慈善蒙羞
湖北襄樊5名贫困大学生因为“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被慈善活动发起方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后不久,又传来消息。河南省慈善总会让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签订“爱心接力慈善助学”协议,要求他们“自愿”向公益基金捐赠善款,用以续薪传火,帮助其他生活困难的学生。
一个长期只有专政机构和零散个人的国度,对“个人为大家”这种慈善活动因为陌生而感到难以操作,并不奇怪,奇怪的是这些举动竟然使“慈善活动该不该附设条件”成了一个问题。听到这样的争论,确实比听见贪污挪用“希望工程”善款的传闻更令人感到尴尬。
搞慈善,向来就有两种目的,一是像孟尝君的门客冯谖那样,在薛地烧掉臣民们欠下的债券,用以“市义”:一种是感到“巨富而死是一种耻辱”,为了表达对社会的感激,为了使自己的心灵安宁,甘愿帮助别人。
在后一种做法中,慈善活动中的施授双方不存在道德位置的高下,施者得到心灵安宁,受者得到物质帮助。施与者断然不会根据受助者感激
泣零的程度决定自己是否帮他,因为他们知道,那不是在要求别人感恩,是在以金钱为砝码称量自己的怜悯之心,对慈善的羞辱莫大于此。
即便有人深深陷入一切都是交易的市侩习性中,为“市义”而慈善。也不见得非要急切到要求受助者立即兑现感激,在“一年时间内”。用“打电话”、“写信”和“感谢的话”来做报偿。
真正的慈善,是那些不相信这世上只有等价交易的浪漫主义者发明和推广的,但一善之念。往往星火燎原。
在那些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人们反而能看到最多的“无价劳动”和“无益交易”。在美均志愿服务4个小时:75%的美国人为慈善事业捐款,每个家庭年均约1000多美元。
他们肯定更懂得市场交易,更了解资本的价值和投入产出原理。这些人在商言商、“在慈言慈”,一来是因为懂得只有交易和竞争,支撑不了这个群居社会:二来也觉得人生只有追求财富这唯一的向度未免太过单调。
拿出市场精神办慈善,“慈善”之前先要求签“协议”还款,一旦开了这个头,慈善就死了。因为这是把一切重新统一到了市场交易的层面,只能刺激出以“市义”为目的的施与宅和还掉钱就了事的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