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张爱玲的创作变化.doc

格式:doc   大小:6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张爱玲的创作变化.doc

上传人:buhouhui915 2017/11/17 文件大小:6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张爱玲的创作变化.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三级跳”:战后至1950年代初期张爱玲的创作变化*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课题“1945年至1950年代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文学转型研究”(08JA751024)成果。
黄万华
摘要:1940年代后期至1950年代初期,张爱玲经历了沦陷区、国统区、新中国、英殖香港、异域美国不同环境的巨大变化,其创作呈现间歇性的“喷发”。关注更实在的日常中国,构成了张爱玲战后创作的出发点。她的电影剧本《不了情》《太太万岁》等作为中国女性电影的先驱之作,开掘出了使中国人感到“平等”、“亲切”的人生,并在电影叙事上提供了独异而纯然的中国本土的女性视角和方式。“亦报·梁京”时期的张爱玲身处新中国,仍有着对中国女子“无告”的“入骨的悲哀”的开掘,其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妥协”中其实也有“琐碎历史”的叙事策略。香港时期的《秧歌》“平淡而近自然”地表现了“饥饿”的文学题旨,留有丰富的解读空间。张爱玲的文学“三级跳”,提供了1950年代初中国文学中最好的小说,也留存了此时期中国文学转型中作家的重要足迹。
关键词:张爱玲《十八春》《秧歌》文学转型女性电影
张爱玲因<<传奇>>、<<流言>>而享盛名,但她的创作并非仅这一巅峰。此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张爱玲一直坚持写作,且有不止一次的创作“喷发期”。1970年代中期是一次“喷发”(1974至1978年中,张爱玲完成了长篇小说《小团圆》、中篇小说《同学少年都不贱》和英译《海上花列传》,完成且出版了《红楼梦魇》,出版了小说散文集《张看》,发表了《色·戒》《浮花浪蕊》《相见欢》等小说),那是在旅居美国20年后“隐居”生活中“沉积”的结果。更早的一次“喷发”则是1940年代后期至1950年代初期,此期间,张爱玲经历了从日占区到国统区又迎来上海解放后出走至香港的大变化,其创作也呈现间歇性的“喷发”,1947年、1950年至1951年、1954年成为其作品集中问世的年份,分别反映出张爱玲面对不同世界时的“变”和“不变”,构成了张爱玲战后创作的“三级跳”。
此期间的创作引起的争议最大,过往的研究也往往是宣判式的结论。1940年代后期至1950年代前期“跨越”了1949年而构成了中国文学重要转型的时期,而考察作家在此“跨越”时期的创作转变,显然能更清晰地把握中国文学转型的内容和意义。张爱玲此时期创作的意义在于她在不到10年的时间中经历了沦陷区、国统区、新中国、英殖香港乃至异域美国的不同人生,在变化如此巨大而频繁的人生颠簸中,张爱玲应对了难以想象的困难,一直未离开创作。1947年,张爱玲发表了小说《华丽缘》(实为散文)和《多少恨》,编剧的电影《不了情》《太太万岁》上演。1950至1951年,张爱玲发表了长篇小说《十八春》和中篇小说《小艾》,并完成了《相见欢》《浮花浪蕊》等短篇小说。1954年,张爱玲发表了长篇小说《秧歌》和《赤地之恋》,出版了《张爱玲短篇小说集》,翻译、出版了美国的《爱默森选集》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跟任何留在中国大陆和出走至台湾的作家相比,张爱玲此时期的创作是丰硕的,她一生创作300万字左右,此时期占五分之一强且不乏佳作。无论如何,1940年代后期至1950年代前期的张爱玲“跨越”了1949年,而延续着她的创作生命。
但恰恰也是此时期张爱玲的创作引起了多年争议。至今仍有学者认为,“《小艾》、《十八春》等可以说是平庸,《赤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