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111.doc

格式:doc   大小:64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111.doc

上传人:buhouhui915 2017/11/17 文件大小:6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doc111.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预****课文,搜集有关地震及其危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通过深入阅读课文内容,进一步让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体会父与子的了不起。
,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三、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这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
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课文5—12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任人们怎么劝阻,都不放弃。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首先,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了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联想到阿曼达在废墟下等了36小时,并由此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空白,使学生更深地感受、理解了父与子的了不起。这样一个敢于面对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逐渐地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是提高了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读中品情悟情
教学时,以课文为媒介,引领学生“以读为主,读出体会,读中悟情。

当学生们体会到:在地震这场大灾难中,是爱的力量让这对伟大的父子创造了奇迹时,让学生写一写——想对这对伟大的父子说些什么?升华情感。
(二)说学法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惯的养成和学****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在本文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即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在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根据不同人物的特点,用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这一道理。这样不仅让学生知道了“读”是学懂本文的关键,也是学****一切文章的主要方法。
此外,还采用了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