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良知
“良知”,儒家指天生的向善的道德观念。
最早出自《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人性良知包括:一曰“知耻”;二曰“知愧”;三曰“知恩”。
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把耻列为维系社会、国家存亡的支柱之一。以后的长时期中,耻也都列为孝悌忠义廉耻八德之一。知耻,是道德的自觉。有羞耻心,人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在做了有违道德的事时就于心不安,自觉不做会招人瞧不起的事。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不可救药。这就是俗话说的“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西方古代格言说:“做坏事的人最受做坏事的苦。”所谓愧则有悔,愧则有疚,悔疚则伤及神明,内心的安宁从此遭到破坏,整日处于恐惧之中,这惩罚并不算轻。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而是四个大字:问心无愧!
知恩,就是常怀感恩之心。这是人生的一种姿态,是人性的一种证明,是一种社会行为的反省和成熟。日月生辉,雨雪滋润,大自然哺育了万物生灵;父母养护,师长教诲,亲朋们扶助着我们成长。人生在世,谁能够离开社会而生存,谁没有受过别人的恩惠?“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人敬我一尺,我还人一丈”。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倘若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若非自大狂,便是愚陋不堪了。
一个人,干了坏事知道羞耻,做了错事知道愧疚,受人恩惠知道报答,这就叫有良知。当然,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什么叫恩,什么叫仇,这种分辩是非的能力的形成还是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良知是天赋的道德,道德靠后天的修养;道德的沦丧,是教育的失败,而良知的沦丧,就是人性的泯灭了。“文革”破四旧,破除了中华民族许多优秀的道德传统,一些人也因之丧失了良知。国画大师齐白石有个弟子叫娄师白,从小在齐先生身边长大,后来批判白石老人,他就改了名字叫娄批白。一“师”一“批”,良知何存?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又改丢了不少宝贵的精神财富,利用人的私欲刺激人的创劲和干劲的结果,使社会良知大面积坍塌。
“医生贩婴案”:从“产科权威”到“阶下囚”
王艳艳于2013年5月31日生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张淑侠以“身患重病”为由劝其放弃,随后将两个女婴贩卖。8月10日,这对未满百天的双胞胎女婴被警方成功解救。
“判决被告人张淑侠死刑,缓期2年执行。”
受害人:“她比‘人贩子’更可恶”
武汉“制秤世家”守住良心传承家风200年
多年来秉承着“称物如称良心”的标准,江家秤已经被当地居民称为“良心秤”。江玉珍介绍说,江家做秤有一条原则:不做计量有偏差的“劣秤”,更不做缺斤少两的短秤。
“祖上做秤曾用过‘江正兴’这个牌子,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沿用。‘正兴’就是‘心正则兴旺’。只有守规矩,才能家业兴旺。江玉珍和江远斌还是教育后代,“祖上是做秤的,做人就像做秤一样,要守规矩,不越线。”
添加抗生素催产毒豆芽日销一吨
用低廉的石灰粉兑水代替消毒水对发豆芽的塑料桶消毒,每日投料后便往黄豆、绿豆上喷洒“无根剂”,加入“AB粉”,用抗生素等添加剂进行催产催生,6天后便长出颜色白净、水分丰富的豆芽。
小学生香烟零食似吸烟能吃还能吐雾
儿童在小学阶段是辨别是非、分辨对错能力较弱的时期,“‘香烟’零食很可能把儿童带进误区,认为吸烟、吸毒没什么危害。”
专家贾启华说,“把零食做成香烟的形状,其实是在培养孩子们模仿成年人抽烟。时间久了,可能会让孩子们染上不良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