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月经病-月经失调常用方剂.ppt

格式:ppt   大小:226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月经病-月经失调常用方剂.ppt

上传人:yzhluyin9 2017/11/18 文件大小:2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月经病-月经失调常用方剂.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复习方剂
举元煎
【处方】 人参 黄耆(炙)各9~15克炙甘草3~6克 ~2克<炒用)白术(炒)3~6克
【功能主治】益气升阳。治气虚下陷,血崩血脱,亡阳垂危者。
【用法用量】用水220毫升,煎至160~180毫升,温服。
如兼阳气虚寒者,肉桂、附子、干姜,随宜佐用;如兼滑脱者,加乌梅2个,或文蛤2~3克。
【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治疗产后恶露不绝
夏XX,女,28岁,本医院护士,2013年3月24日诊。
   患者素来体质较弱,剖腹产后两个半月恶露淋漓不绝,余诊之前,患者曾用过黄体酮、止血敏和抗生素治疗。有时血止一、二天,后又复来,且量更多。头昏乏力,心慌气短,喜出长气,腰酸痛且有下坠感,四肢不温,饮食无味,面色不华。近日恶露一天比一天多,其色淡质清稀,无臭味,无腹痛。舌质淡,苔薄,脉迟。此属产时伤及经血,导致气虚统摄无权,离经之血溢于脉外无所归。
   治宜补气摄血为主。方用“举元煎”加味。
   处方:党参20克  黄芪20克  白术后15克  升麻10克  炙甘草10克   当归10克  炮姜10克  益母草签10克   
 三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据述服上药三剂,血已全止,头昏心慌减轻,腰虽还痛,但无下坠感,饮食倍增,但还感神疲乏力,此乃气血未恢复之故。守前方加续断10克,再服三剂。而病癒。
按:本症因剖腹产后,失血过多,气随血耗,造成气血两虚。脾失健运,故饮食无味,食小则气血化生无源,故头昏无力,心慌气短等气血虚损症状。余用“举元煎”重用参芪,大有鼓舞脾气之功,配以白术、炙甘草,则脾健气血生化有源,佐以升麻助参芪升阳举陷之功,当归补血和血能治“妇人诸不足一切血证,使气血各有所归”(《本草备要》)。炮姜,“温经止血,能去恶生新”(《本草备要》)。益母草,“专治胎前产后诸证,是经产之良药,故名益母”(《新草药指南》)。余用诸药配入“举元煎”中故能收到较理想之疗效。注:若患者有腹痛,下身有异味,此方即不宜用。
两地汤
目录
“两地汤”在《傅青主女科》卷上
“两地汤”在《辨证录》卷三
《傅青主女科》卷上:两地汤
【处方】大生地30克(酒炒)元参30克 白芍药15克(酒炒)麦冬肉15克地骨皮9克阿胶9克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治肾水不足,虚热内炽,月经先期,量少色红,质稠粘,伴有潮热、盗汗,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备注】方中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滋液,凉血清热,地骨皮泻肾火,除骨蒸;阿胶、白芍养血益阴。配合成方,共奏滋阴补血,凉血清热之功。
【摘录】《傅青主女科》卷上
《辨证录》卷三:两地汤
【处方】熟地1两,生地1两,玄参1两,肉桂3分,黄连3钱,天花粉3钱。
【功能主治】喉痹。喉忽肿大而作痛,吐痰如涌,口渴求水,下喉少快,已而又热,呼水,咽喉长成双蛾,既大且赤,其形宛如鸡冠。
【用法用量】水煎服。下喉即愈,不必2剂。
【摘录】《辨证录》卷三
《金匮要略》温经汤
《金匮要略》温经汤出于《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问日: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组成:吴茱萸三两,当归、川芎、芍药、人参、桂枝、阿胶、生姜、牡丹皮(去心)、甘草各二两,半夏半升、麦门冬一升(去心)。
上十二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亦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
《金匮要略》温经汤
《金匮要略》温经汤能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扶正祛邪。主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孕或月经不调。妇科调经之“祖方”。 
方中,吴茱萸、生姜、桂枝温经散寒暖血,兼通血脉;当归、川芎养血活血调经;阿胶、麦冬和当归养血益阴,以生新血;丹皮化瘀行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人参、甘草补益中气。半夏温中和胃降逆;本方温经散寒,养血祛瘀,扶正祛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