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麻疹 韩帅.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麻疹 韩帅.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11/18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麻疹 韩帅.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麻疹韩帅
麻疹病毒的概述
专业:微生物姓名:韩帅学号:2010112282 麻疹病毒(measles virus)是麻疹的病原体,分类上属于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呈球状,内核为单链RNA,螺旋对称,有包膜,其上含血凝素。麻疹是小儿常见的传染病,传染性强,发病率高,并易与支气管性肺炎或脑膜炎并发,患并发症者病死率高。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飞沫经呼吸道侵入人体。恢复后一般有终身的免疫力。预防麻疹感染的措施是接种疫苗。随着疫苗接种的推广,麻疹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病死率也大幅度下降。早在公元196—220年我国张仲景《金匮要略》中就有关麻疹描述并认为麻疹是种传染很强疾病,麻疹是我国计划免疫的6种传染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仍有麻疹病例约4000万,其中100万儿童死于麻疹,在疫苗可预防的病毒性疾病当中麻疹仍是死亡例数最多的。麻疹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我国从1965年开始使用麻疹减毒活疫苗,特别是1978年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之后,我国的麻疹发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是1987~1999年,我国麻疹报告发病率每年仍在5/10万~10/10万。"九五"期间,麻疹在我国法定的35中传染病发病数中排在前6位,估计麻疹实际发病率高于报告发病率麻疹仍然是危害我国儿童身体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一、病原学特征

麻疹病毒为球形或丝形,直径约120nm~250nm,核心为单负链RNA,不分节段,基因组全长约16kb,基因组有N、P、M、F、H、L 6个基因,分别编码6个结构和功能蛋白:核蛋白(nucleoprotein,NP)、磷酸化蛋白(phosphoprotein,P)、M蛋白(membrane protein,M)、融合蛋白(fusion protein,F)、血凝素蛋白(hemagglutinin,H)和依赖RNA的RNA聚合酶(large polymerase,L)。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外有包膜,表面有两种刺突,即HA和溶血素(haemolyxin,HL),它们的成分都是糖蛋白,但性质各异。HA只能凝集猴红细胞,还能与宿主细胞受体吸附。HL具有溶血和使细胞发生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的作用。HA和HL均有抗原性,产生的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麻疹病毒包膜上无神经氨酸酶。
病毒可在许多原代或传代细胞(如人胚肾、人羊膜、Vero、HeLa等细胞)中增殖,产生融合、多核巨细胞病变。在胞浆及胞核内均可见嗜酸性包涵体。

麻疹病毒抗原性较稳定,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来的研究证明,麻疹病毒抗原也有小的变异。根据核苷酸序列不同,世界上流行株可分为8个不同的基因组,15个基因型。
,加热56℃30分钟和一般消毒剂都能使其灭活,对日光及紫外线敏感,在阳光下或空气流通环境中半小时就失去活力;在室温下仅存活2小时,56℃时30分钟即被破坏。能耐寒不怕冻,4℃可存活5个月,零下15℃能存活5年。所以总是冬春季节出来发作。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患儿从接触麻疹后7天至出疹后5天均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该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过去在城市中每2~3年流行一次,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麻疹减毒活疫苗使用后,发病率已下降,但因免疫力不持久,故发病年龄后移。目前发病者在未接受疫苗的学龄前儿童、免疫失败的十几岁儿童和青年人中多见,甚至可形成社区内的流行。婴儿可从胎盘得到母亲抗体,生后4~6月内有被动免疫力,以后逐渐消失;虽然绝大部分婴儿在9个月时血内的母亲抗体已测不出,但有些小儿仍可持续存在,甚至长达15个月,会影响疫苗接种。易感母亲的婴儿对麻疹无免疫力,可在分娩前、后得病。
2、传播途径
传播快速, 任何没患过麻疹又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易感人群),只要跟正在患麻疹的病人见上一面,就会被感染。因为麻疹病毒就在麻疹病人的眼泪、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与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麻疹病毒外号就叫“见面传”。以往每隔2~3年一次暴发流行,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易感者吸入麻疹患者鼻咽部分泌物或含有病毒的飞沫后,麻疹病毒在局部粘膜短期繁殖,同时有少量病毒侵人血液;此后病毒在远处器官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复制活跃,大约在感染后第5~7天,大量进入血液,此即为临床前驱期。在此时期,患儿全身组织如呼吸道上皮细胞和淋巴组织内均可找到病毒,并出现在鼻咽分泌物、尿及血液等分泌物和体液中,此时传染性最
强。皮疹出现后,病毒复制即减少,到感染后第16天,仅尿内病毒尚能持续数日。出疹后第2天,血清内抗体几乎100%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