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最后的常春藤叶》无预设教学漫记.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最后的常春藤叶》无预设教学漫记.doc

上传人:qvuv398013 2017/11/20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最后的常春藤叶》无预设教学漫记.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最后的常春藤叶》无预设教学漫记


一位朋友要上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客气地对我说,这文章该怎么上呢。对呀,该怎么上呢?以前,我总觉得这篇文章较浅,没有什么深度,人物形象一目了然,几乎就是什么脸谱式的,情节也很简单,几乎没什么跌宕起伏,讲什么呢?苦想之后,一无所得。走进教室,只见两位同学在为一道数学题争得面红耳赤,这样理解不对,不能离开原题目,走,问老师去。我们自己的事自己解决――对,自己的事自己解决,不能离开原题目。
那就让学生自己没有禁忌地读,没有预设地走进文本,没有羁绊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吧。



《最后的常青藤叶》的主题是“反映了普通人之间的无私和情意,闪烁着人性的光辉。那些生活在底层落魄的“小人物”虽然自己挣扎在艰难的求生环境里,却能对他人表现出真诚的爱与关怀,并做出难能可贵的牺牲”。《最后的常春藤叶》选材的精妙之处在于“以小见大”、“悬念到最后才揭开(即“豹尾”)”,另外作品中歌颂的人物――老画家贝尔曼一直是用曲笔、明贬实褒的手法进行描写,而让苏艾与琼珊两人处于前台,通过她们的对话与言行引导故事情节的发展。学生只要认真读完文本,肯定会对作品有比较准确的理解。

,自己提出问题并给出答案。
,小组完善答案。
,将小组最有价值的题目给全班学生。
,请全班同学选出最有价值问题三两个,并依次请全班同学解决,老师补充提高归纳。



(一)谁是主人公?
。用墨最多,故事是她引起的,故事的发展、高潮、结局都离不开她,在全文中作者所费笔墨最多,无人能敌,作者对她可说是情有独钟,用情最多也最深。主人公非她莫属。
。她联系了其他两个人,是故事的主要推动者,用墨也不少。如果没有苏艾,最后的常春藤就无法诞生,独特的故事就可能不会这样发展下去,人物形象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展。

。用墨不多,但在他身上却有作者的希望,是文章主旨的最好体现。如果没有他,文章会逊色得多,也不会有撼人心魄的力量。主人公不主人公不在于多花多少笔墨,而在于他(她)在文章中有什么样的分量,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俗话说四两拨千斤。
。苏艾、琼珊、贝尔曼三者没有主次之分,他们共同推动了文章故事情节的发展,少了谁文章都不精彩,几个不可或缺的元素,少了一方文章大厦都将会倾塌。三者之间共同体现了友爱、关爱。共同演绎了隐藏在文字背后最闪亮的东西――普天下人人都需要人人都可献出的爱,尤其是社会底层的人们相互搀扶的那种人类最最高尚最最纯洁的情感。爱是相互的,不是独立的。其中苏艾是一个线索人物,她联系着其他人物。共同诠释了穷人之间相互搀扶相互关心的普天下的人性之美。当然这也许是作家心中的的伊甸园吧,是对当时社会一种特别形式的控诉。
,是可笑的。这个世界并不是不论什么时候都可分出个胜负、高下、主次、尊卑、先后,就好像一座花园里有好多好多花、树、草,你非要分出个好差,深邃的天空中有无数的星星在闪烁,你非要分出个大小,这有什么价值,也许本来它们之间不存在什么问题的,这样一分,倒可能会分出许许多多的谬误和不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