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2
文档名称:

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则和特征.ppt

格式:ppt   大小:17,276KB   页数:17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则和特征.ppt

上传人:yuzonghong1 2017/11/20 文件大小:16.87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饮食文化的原则和特征.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章中国饮食文化的类型、原则和特征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院食品科学与人文营养系
范俊峰
中国饮食文化: 可以咀嚼的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
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论基础
中国古代各阶级饮食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与中西方比较
Content

从元谋人开始,200多万年来人类饮食大体上经过了生食、熟食和烹调3个阶段。生食持续了100多万年,熟食10万年。直到一万年前人们学会了制造最早的烹调用具——陶器。
饮食文化源于熟食。
在人类懂得用盐调味后,作为人类开化文明的烹调术,才开始在华夏大地上诞生。
最早的烹饪
记载在2700年前的「周易·鼎」中:
【以木撰火,烹饪也】
木,树枝柴草
撰,风,顺风点火
烹,煮
饪,食物成熟
第一章中华民族饮食文化 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饮食文化的四大理论基础
第二节饮食文化的五大特性
一、医食同源的辨证观
定义:中国文化中,食与医,二者一而二,二而一,相互参效、启发、补益,相得益彰的辨证理论。
(以食当药,以药当食,食药合一的理论或传统。)
起源:中国古代对植物食效和疗效的认识
早在原始农业开始以前的采集、渔猎生活时代,我们的先民就已经注意到了日常食用的食物中的一些品种具有某些超越一般食物意义的特殊功能。医药学的最初胚芽就是发生于原始人类的饮食生活之中。
中国的传统医药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上被称为“本草学”,它起源于上古的采集实践。
一、食医合一的辩证观
“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淮南子·修务训》
“神农尝百草”
医食同源在:
《黄帝内经》、《周礼》、《备急千金要方》等著作中提出过。
《黄帝内经·素问》:“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经益气”治内病,“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由于饮食的获取营养和医病二者的相互借助与影响,从“医食同源”的实践和初步认识中派生出了中国饮食思想的重要原则,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食医合一”的宝贵传统。
医食同源体现在:
1. 在理论体系上——历史上的药书,几乎同时又是食书
中国历史上饮食著述,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与农学、医药学著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是“食”,另一方面是“医”,二者一而二,二而一,相互参校、启发、补益,相得益彰,历久弥深。
历史上“本草”书中的药物,几乎多是人们正在吃着(或曾吃过)的食物;而凡人作为(或曾作为)食物的原料,又几乎无一不被本草家视为药物(或具有某种药性)。
《黄帝内经·素问》:“药以祛之,食以随之”
《本草纲目》:“光粳米,味甘,性平,可助胃益精。”“黄茎籼,味甘,性平,有养容健身,健脾调和中气,煎汤服用可以治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