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5
文档名称: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x

格式:docx   大小:26KB   页数:1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x

上传人:zongzong 2023/7/1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该【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是由【zongzong】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5】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 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 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 ”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热情,使学生切实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数学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又如:教学“最小公倍数”时,可让学生报数,并请所报数是2的倍数和3的倍数的同学分别站起来;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有同学两次都站起来了;教师请两次都站起来的同学,说出他们自己报的数:6、12、18……发现它们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师:像这样的数还有18、24、30…… 由此引出课题:公倍数;让学生列出一些2和3的公倍数6、12、18、24、30…… 师:请找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几 生:找不出最大的,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最小的是6;师:说得真好;2和3的公倍数中6最小,我们称它是2和3的最小公倍数;接上面板书前填写“最小”2和3的公倍数很多,而且不可能有一个最大的公倍数,所以研究两个数的公倍数的问题一般只研究最小公倍数;今天,我们就学****有关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这里,老师从学生最熟悉的报数游戏入手,把生活经验融入教学中;因为报数游戏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报数,并请符合条件的学生“站起来”这一动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面这些所作所为都是学生经常玩的游戏,教师把生活实际融入教学中,使课堂活跃起来;他们通过 观察发现有的同学站两次,为什么会站两次 教师再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宽松、民主、自由的气氛中,学生把抽象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一下形象化了,不仅使学生理解知识,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 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教师教的过程,现在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和体验;过去多关注教师教的行为,现在更多关注学生的创造;过去是有条不紊的程式化模式,现在是注重个体的差异,突出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样,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走下“一言堂”的讲坛,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能就所学的内容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互相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使课堂成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学****天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到让创新与实践充满课堂;只有营造和谐、自主、有创意的课堂氛围,摒弃那种教师高压式、灌输式、一问一答式等单调乏味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大胆地表现出好奇心、挑战心、想象力、动手能力等,才会使学生的思想无拘无束,创新灵感凸显;如:教学“用9的口诀求商”时,复****9的乘法口诀”,教师让学生用“9的乘法口诀”编除法算式;学生热情极高地编起算式来: 生1:9÷1生2:18÷2生3:45÷生4:3÷生4刚说完,其他学生都喊起来:“老师,他编错了;”这位同学难过地低下了头,羞得快要哭了;这时,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轻轻抚摸他的头说:“同学们, 其实他很了不起,这道题他没编错,只是要等到我们上六年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诧异,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行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生2:把3换成74学生***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4……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正是老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去巩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 “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1/2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②×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行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的关系;教师要处理好合作学****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强调合作学****不是不要独立思考;独立思考应是合作学****的前提基础,合作学****应是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挥;多数学****能通过独立思考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组织合作学****而合作学****的深度和广度应远远超过独立学****的结果;当然,宜独宜合,应和教学情景、学生实际结合,择善而用,才能日臻完美;我们在设计学生合作学****时,能否认真的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生在合作交流前,你让学生经历过独立思考吗 学生在合作交流时,他们有充分的时空吗 学生在合作交流时,有否进行明确的角色分工呢 2、案例描述记得那是一节顺利而精彩的课,上课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在课的结尾,教者没有安排学生围绕知识点去小结,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班里用分数表述一下自己这节课的学****情绪;令人难忘的是有一位学生在小组里的表述:“我把整节课的学****情绪看成单位‘1’,高兴的占了3份,即3/4高兴,遗憾的占了一份,即1/4遗憾;因为面对这么多的老师听课,我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正确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展示了我们班的风采,为班级争了光,我为我们班而自豪,感到十分高兴;我之所以遗憾,是因为整堂课我一直认真思考,积极举手,许多问题又不难,但老师没有给我一次机会,我感到很遗憾……” 下课后我找到这位同学了解情况: 问:小朋友,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没让你发言吗 答:老师有可能没有看到我举手,也有可能怕我回答不准确吧,因为数学这门课我学得不太好; 问:平时课堂上,老师都叫哪些同学发言呢 答:差不多都是成绩较好的同学; 案例反思可以从面向全体的角度分析: 答:这是我们数学课堂中存在的普遍想象,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来面向全体学生呢 只有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体,才有可能真正面向全体,这样的道理已经很难在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得以落实;我们想,我们可以采用开展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的个人想法在小组内得到展示,在小组内得到表现;… 3、案例描述 师:今天,在学****小数的加减法之前,请你们独立解决一个问题:笑笑在书店买一套中国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 师:淘气跟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也有一个问题,看谁有办法帮他解决 淘气在书店买一本童话故事,,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 鼓励学生迎接挑战,认真审题,先列出算式,教师巡堂,再到黑板前列出算式:+= 师:指着算式这是我看到的一些同学所列的算式,+= 教师也把它写到黑板上,给予肯定 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付钱的问题,大家都列出了正确的算式;可我们都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看一看教材中三位小朋友是怎么计算的;其中哪种算法和你的一样,哪种你没想到 你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小组讨论:教材中的三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和相同之处 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 ” 5全班围绕“为什么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交流,教师归纳小结,明晰小数加法的算理; 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加法的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问题讨论 1.“小数加法”这一课,教材是让学生直接进行尝试的,本案例中教师引入时先安排了整数加法的内容,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直接安排学生尝试,对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是否有帮助 2、教师在学生讨论完之后,安排了看书的环节,你认为有必要吗 为什么 3、书中三种算法的共性是什么 为什么要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 案例分析围绕上述问题分析 4、案例9加几前半节课的教学过程: ⒈创设9+5的情境,列出数学算式; ⒉学生合作交流9+5= ⒊比较算法多样化,得出“凑十法”; ⒋教师布置学生以四人小组的为单位,通过摆小棒计算9+6= 9+7=9+4=9+3= 笔者仔细观察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大多数小组同学先写出得数,再摆小 棒,有一个组的同学纯粹在玩小棒;为什么会这样呢 为了弄清原因,于是我又出了一些9加几的算式让学生口答,每人5题,抽测了十位同学,只有一人算错了1题;问他们怎样算的,多数同学回答,想出来的,在幼儿园里就会算了;位数不少的同学能把“凑十法”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明明白白; 思考题:1、摆小棒计算时学生为什么先写得数再摆小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