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蒲江船棺葬墓群文物管窥.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蒲江船棺葬墓群文物管窥.doc

上传人:dt83088549 2017/11/21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蒲江船棺葬墓群文物管窥.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蒲江船棺葬墓群文物管窥
通过对墓葬的清理,先后出土随葬器物400余件,主要有铜器、铁器、漆木器、竹质器、草编器、陶器、玻璃器及铜钱等。这些器物都具极高的文物观赏和考古研究价值。下面,我们就其中比较典型的“成都”矛、蜻蜓眼玻璃珠、巴蜀图语印章及大量植物种子作一浏览和解读。
“成都”矛
M32出土一柄铜矛,上刻有篆体“成都”二字,这是既往考古工作中“成都”两字在成都地区的首次发现。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云:“西控成都,沃野千里。”这是“成都”两字在文献中最早出现。本次考古发掘出土的“成都”矛将成都城市名称提前了200多年,证明成都作为城市名称自战国晚期至今2000多年未曾改变。四川青川亦曾出土一柄“吕不韦”戈,铜戈正面铭文为“九年,相邦吕不韦造。蜀守宣,东工守文,丞武,工极。成都。”背面有铸文,为“蜀东工”。据《华阳国志》载,秦并巴蜀后,张仪和张若筑成都城,成都便成为秦国统治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成都原就有发达的手工业,秦国在成都设置“东工”来生产统一六国所需物资。因此,我们可以确信青川吕不韦戈便是在成都“东工”生产的,铭文落款“成都”两字就是指产地。

蒲江船棺葬墓地M32出土铜矛上的“成都”两字字体和写法与青川吕不韦戈上“成都”两字极为相似,可以推断,其也为“成都制造”。当时“成都制造”可能在巴蜀地区和秦管理其他区域内都有分布,如雅安荥经同心村亦出土有“成都”铭文铜矛,应也是“成都制造”。这件带“成都”铭文的铜矛表明,成都自战国时期便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具发达的手工业和技术水平。
蜻蜓眼玻璃珠
M53出土一串蜻蜓眼玻璃珠串饰。所谓“蜻蜓眼”是古代一种饰物,因其形似蜻蜓复眼又为玻璃质而得名。蜻蜓眼最早发现于公元前10世纪的地中海地区,源于埃及神像眼睛,众多的眼睛使它神力无限,驱邪护安。后于春秋时期传入我国,并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现,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就出土蜻蜓眼一百余粒。
现在中国出土的蜻蜓眼珠主要有三种:第一种为钠钙玻璃珠,是由于中西经济文化交流,自地中海地区传播而来的,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等地;第二种为铅钡玻璃珠,是玻璃制造技术传播于我国中原地区后由我国仿造而成的,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的洛阳、湖北等地;第三种为钾玻璃珠,是玻璃技术传播于印度后由印度仿造而成的,后经海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传播至东南亚及我国长江以南区域。

蒲江船棺葬墓出土的玻璃珠是来自哪里,墓主人又是以什么方式得到并视为珍宝而佩戴着它永眠?据成分分析,蒲江出土蜻蜓眼玻璃珠可能是源于印度的钾玻璃。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从身毒(今印度)贩运的“蜀布”和“邛杖”,认为从成都经云南、缅甸到达南亚、西亚有一条商贸通道,这条“蜀―身毒道”学术界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或“西南丝绸之路”。
船棺葬墓地出土的钾玻璃珠说明,蒲江可能至晚在战国时期就通过文献中所记古“身毒道”与印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贸易活动。玻璃珠翻越千山万水才能贩运至蜀地,故而十分珍贵,应是蜀地贵族竞相追捧之物。M53出土这枚玻璃珠亦定是墓主一生珍爱之物,所以死后随葬入墓。由此可见,一粒小小的玻璃珠背后却蕴涵着如此丰富的考古信息,因而是研究战国时期巴蜀地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珍贵文物。
柳叶形剑
以往的考古发掘中已出土过大量的柳叶形剑。学界一致